即时新闻

广府文化传承中的木鱼书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22日        版次:A06    栏目:非遗撷珍    作者:张春晓、杨润莲

    

     木鱼书资料图

  

  □ 张春晓 杨润莲

 

  一、何为广东木鱼书?

  

  木鱼书是广东民间说唱曲艺木鱼歌的文字底本。产生于明中期,受弹词、宝卷影响,以类似木鱼的敲击乐器伴奏,流行于广东地区。现在一般将木鱼、龙舟、南音三种体裁统归为木鱼书。清朝至民国初年,粤调说唱文学盛极一时,木鱼歌书流传于民间多达500种、四五千卷,传唱者数以百万计,现可知书坊约146间,以广州、东莞、佛山为主。

  木鱼书作为木鱼歌的文本,获得海外汉学家的一致评价——木鱼书就像农耕社会底层艺术的活化石,它承载着岭南民众的情感与生活镜像,是了解广府文化、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它既是岭南说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广东地方历史文化的表现与载体,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木鱼书的故事内容不仅取自传统题材,而且善于捕捉时事热点。前者分为历史传奇、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劝善修佛、家庭伦理、仙凡奇缘六种类型;后者一般据新闻事件改编,主要聚焦揭示社会弊端、反映革命斗争、进行革命宣传等题材,折射出普通民众约定俗成的伦理观念及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渴望圆满的审美观、坚信善恶有报的伦理观等。

  木鱼书的艺术特征,一是语言形式以七言为主、说唱结合。多数以唱为主,甚至一唱到底,以七字为基本句格,间或插入衬字。伴奏乐器经历了木鱼、琵琶、三弦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木鱼被丝弦乐所改造的过程”。二是语言雅俗共赏,具有岭南特色。不少木鱼歌与江、渚、河、汀及傍水而居的疍民有关,采用粤方言说唱,如粤语口语“佢”“点好”“個”“勿要”“冇”“总係”“呌我”“睇吓”的融入,为木鱼歌增添了地域特征和烟火气息。三是修辞手法丰富,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事物,运用铺陈使场景、悬念、情绪得到充分渲染。

  木鱼书有长篇、短篇之别,四卷以上为长篇,二卷或以下为短篇。从长篇中截取精彩的情节片段,叫作摘锦。封面色彩鲜艳,有红色、玫红、橙色、紫色、绿色、黄色、原色等,一般题有书名、书坊名、书坊所在地址,并饰以花纹图案,后期开始出现更多图画和书坊、药房等广告。纸张质量不高,内文排版不甚讲究,以清晰明了为主。总体来说,晚期出版较早期出版形式更丰富多样。

  书坊广告通常发布在封面、衔接处、卷末位置。封面会概括性地介绍书坊的主打业务,文本衔接的卷与卷之间预告新书或提示后集,卷末或目录后刊印书目式广告,详细告知本堂刊刻的其他书籍。广告重视标榜质量,经常出现聘请名家、底本精良等文字说明。药品广告则多为生活常备药,有的置于封面,有的置于封底,书中也偶见穿插。

  1927年郑振铎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和戏曲》中,介绍了该馆所藏40种广东俗曲,并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木鱼书归为“弹词”。此后海外汉学家渐多发现木鱼书早期版本、珍本乃至孤本,如牛津大学图书馆藏明版《花笺记》,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二年静净斋本《第八才子花笺记》。《花笺记》的文学性历来受到学者肯定,歌德就曾从中汲取养料,创作出《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近年来,木鱼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更多关注,学术视线也拓展到《花笺记》以外更为广泛的整体性研究。

  

  二、木鱼书中的广府文化

  

  木鱼书对广府文化进行了生动的叙述与描写,它们不仅是岭南文化教育的载体,还保存了大量的粤地风俗,如应时而歌、婚嫁寿辰、乔迁等习俗,亦反映出近代广东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

  

  民众教育的载体

  

  木鱼书的教化功能自明清已有认知。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即称木鱼书“大抵孝义贞烈之事多,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一方面以劝善书形式,直接讲述是非善恶的道理,规谏世人要重孝悌,切忌贪花恋色、沉迷赌博等。另一方面寓教于唱本,通过说唱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传达给听众。

  木鱼书还具有历史知识的普及功能。它大量改编自历史小说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唐》等,有些唱本在开篇就回顾朝代更迭,提醒以史为鉴。如《背解红罗》开篇道:“盘古初开新宇宙,一朝天子一朝臣。三皇五帝都唔唱,淫荡桀纣不须陈。文王显赫武王继,朝朝都系圣明君。自系幽王烽火后,东迁周室道衰沉。春秋战国刀兵乱,七雄五霸共交争。虎斗龙争三百载,过手兴亡几十君。……”从盘古开天地到汉宣帝,历数朝代兴亡。

  有的唱本则在故事展开中实现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如《伍员过关》刻画伍子胥,包括其家世、人物性格及其所遭遇的“一夜白头”的命运。《大宋二下南唐全本》描写宋太祖事迹,《凤仪亭诉苦》叙述貂蝉、吕布故事,《夜送寒衣》除了介绍韩湘子的概况,还对唐代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大兴教育,将当地治理得“府富民淳”进行描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历史人事及其通俗故事。

  

  粤地风俗的备忘

  

  粤地自古好歌,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通俗好唱的木鱼歌成为广府人民的喜好,除了娱乐烘托氛围,还是婚丧嫁娶的一种仪式。哭嫁歌等便是应时而作、应时而唱的歌文,其中《六姑回门》(又称《六姑回门送嫁哭叹》)、《三姑回门》(又称《绿窗闺女送嫁时兴歌文》)以本地婚俗习惯为内容,将送嫁迎亲的程序串演成故事,包括:上卷“王宅送日、赶办妆奁、上头开面、大开炭埕、诸亲送嫁、同心哭别、设筵告祖、胡氏训女”,下卷“会友送号、王府迎亲、食暖堂饭、拜堂行礼、梅酌谢客、子弟闹房、三姑回门”等。许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哭嫁歌”的仪式,设筵告祖、子弟闹房等婚嫁程序与仪式在今天仍有沿袭。

  木鱼书对祝寿的场面描写也颇为详细,包括祝寿形式及祝辞礼节。如《番宝海棠》[桂府祝寿]写荣昌向其父敬酒祝寿:“初酌酒,奉双亲,寿如彭祖不须云,福如东海无穷尽,寿比南山万万层”“重酌酒,奉双亲,夫妇齐眉效八仙,王母寿诞同贺柷,麻姑酒劝在台前,东方朔禄年加寿”“三杯酒,是金华,酒如云液效仙家,千年富贵居天下”。表现出传统的祝寿礼仪:均须敬酒三杯,并伴应景的祝福语。

  

  岭南女性的印记

  

  女性是木鱼书的主要受众,书中突出地刻画了鲜明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岭南女性的生活实录和群体记忆。除了叙述男女爱情,木鱼唱本中还有不少篇章讲述女性之间的深厚情谊。她们相互欣赏,相互依赖,结成“金兰姐妹”“金兰契”,如《碧桃仙帕》中张月颜和金瑶玉就结为了金兰姐妹。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和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此风俗流传于广东地区,尤以顺德最盛。她们常常相互思念,如《玉婵叹五更》叙玉婵饯别金兰友后,忧愁倍增,以致容貌消瘦“好似黄花傲晚秋”。《五想同心》写一女子午夜辗转反侧思念她的五个金兰姐妹,《五弄琵琶》写一女子在月夜弹琵琶思念分离的好友。唱本不仅写得情境优美、情感细腻,还时以文字游戏加以抒发。《梦阑忆友》即以药材、花果、拆字、数字铺写相思,如以拆字诉说:“八字下加刀一把,都为二家长久永不相分,唔想门字里头加个耳,欲诉衷情我姐未闻,正系担杆丢落地,一一情由记得真,日月下头加个皿,当初同姐誓海山盟。”

  木鱼书更把笔触深入珠三角地区特有的“自梳女”群体。《自梳女歌》高唱单身生活的自由和美好:“单身寡女比人高呀,有鱼有肉自己煲呀,无钱不怕丈夫怒呀,死后不怕有人嘈呀。”《缫丝女卖靓》则讲述自梳女自食其力到缫丝厂工作的故事,既描述了愉快的工作氛围:“成群成队嘈嘈闭,你言我语笑声嘶”,又对缫丝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描述:“一路行时来讲偈,金漆丝篮手上提,烟通响亮来埋位,机器来车乱咁筛,手拈快子将丝揋,车上附上四边图”,用篮子提好丝线,坐到自己的工位上,用手拈住丝线,让机器来筛弄,并且车上还附有图片操作。另外“五点零钟唔得阻滞,个人有路转回归”也说明缫丝厂下班时间稳定,五点下班,是对女性生活史的客观反映。

  如吴瑞卿《广府话说唱本木鱼书的研究》所说:“由于大部分木鱼书的作者为男子,在创作上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影子,刻画人物是从男性角度出发,整体而言,思想还是男权思想,因而木鱼书中这些坚强、主动的女性形象,还仅仅是对其中人伦关系的不满。”尽管如此,这些敢于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正是宣扬女性意识的开端。

  

  三、木鱼书传承的当下意义

  

  木鱼书作为木鱼歌传唱的底本,因其自身传唱的局限性、时代性,以及随着木鱼歌演唱艺人的凋零,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承载着古代至近代岭南人民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对社会大事的态度等信息,涵盖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它既是岭南人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也是研究岭南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文化的支脉,将其整理保存、传承发扬,正是我们当下要承担起的责任。

  静态维护主要是书籍的整理和传播。一是要加强整理出版,如完备收藏,整理目录;对更多木鱼书唱本进行文本点校,方便现代读者阅读;集结丛书出版,推进学术研究等。二是加快数字化进程。数字化不仅有利于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而且便于更多普通人了解广东历史文化,体味岭南人文风情,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即要求木鱼歌在其本身发展过程中得到新变,融入时代元素,以新的面貌走回普通大众的身边。

  一是加强木鱼书(歌)的自身表现力和时代感。一方面丰富唱腔,伴奏乐器多样化,加强舞台表现能力,实现表演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另一方面考虑创编木鱼书,推陈出新,为木鱼歌注入时代的血液。如曾结合禁烟运动、辛亥革命创作的《孙文起义》《广东禁烟纪念歌》,都是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木鱼书。

  二是加强木鱼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如与粤剧相结合。二者均以粤语演唱,有许多共通之处,而木鱼歌相对欠缺舞台表现力,可以从粤剧获得借鉴;又如与流行歌曲相结合,尝试将木鱼唱词插入流行歌曲,既可以增加歌曲的古风韵味,又可以增强木鱼歌的曝光度。又如加强媒介宣传,短视频传播效率高,受众范围广,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尝试。

  三是加强对木鱼歌的宣传与推广,培养新一代的受众和传承人。把木鱼歌带进学校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给传承人实质性帮助的方式稳定“非遗”项目的继承,同时对传承人做到扶持与监管并重,监督传承的状态与过程,切勿让绝唱成为真正的“绝唱”。

  (作者张春晓系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润莲系暨南大学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