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基辛格之问与中国式现代化之答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29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袁汪洋

  □袁汪洋

  

  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战略家和政治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享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誉。基辛格冷静地思考和看待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在其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论中国》中提出,“中美关系有可能演变成为真诚的伙伴关系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吗?中国和美国能够培养真正的战略互信吗?”

  基辛格之问已经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寻求与美国的和平共存和互惠发展,在竞争与合作中取得平衡,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

  

  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文化基因和制度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脱离具体实际的美好愿望,而是植根于历史经验、文化基因和制度逻辑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深厚的历史经验借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中国进入到被西方列强侵略、控制的半殖民地状态。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领土,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抗日战争的胜利固然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但战争严重迟滞了现代化发展。贫弱必然招致外侮,军事对抗与外部冲突将带来国家主权的丧失和民众的苦难,近代历史的屈辱记忆让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的必要性,以避免落入冲突与动荡的陷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在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在和平环境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近现代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与理性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和平共处,在多样性中寻找共存的空间,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或控制他人,而是顺应规律、和谐相处,反映了中华文化基因中的非扩张主义倾向。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仁政”思想,对内主张为百姓谋福祉,对外反对侵略扩张,这种治理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追求和平与和谐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柱。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社会主义制度为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着社会主义追求的方向是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理想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样的社会理想要求各个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追求全人类的福祉。资本主义的扩张本质上具有侵略性和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则通过和平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通过和平发展与各国合作,不仅有助于自身的进步,也符合社会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强调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坚持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这与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军事手段攫取资源、追求霸权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包含多个层次,涵盖了国家发展模式、外交政策以及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和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和平为前提、发展为优先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强调和平作为基本前提,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合作的方式与全球互动,而非通过战争或扩张。这种方式表明了中国不寻求称霸,而是坚持“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追求的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来达成国家利益,而是希望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福祉。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经济发展是解决国内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中国希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强调在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的稳定,以实现国内的繁荣与社会和谐。

  第二,尊重多元发展道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强调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共生并进,坚持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强求他国遵从特定的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共同发展。这种思维尊重了各国的文化差异和多元化,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避免因发展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式现代化旨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也希望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局面。无论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加入多边国际组织,中国都在强调开放与合作,倡导互利互惠,寻求与世界各国在贸易、基础设施、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

  第三,秉持共同安全的理念,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共同安全的理念,强调全球安全是彼此关联的,只有各国共同安全,才能实现长期和平的环境。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通过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抗击疫情提供援助、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作出承诺等,中国展示出对全球事务的积极态度与责任意识。和平发展不仅仅是让中国自身受益,也为全球公共议题作出贡献,为世界秩序的和平与稳定提供支持。

  

  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意蕴深远,体现了对国际关系的新理解和对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和平崛起的理念创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和平发展,这是一种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全新路径。传统上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扩张与冲突,而中国通过和平发展、不追求霸权,开创了超大规模国家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这一理念创新是对“零和”逻辑的突破,彰显了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无限前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全球稳定的责任担当。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承载了对全球稳定的责任意识。通过推动多边主义、倡导和平解决争端,中国致力于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非破坏者。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不仅是对自身和平的保障,也为全球提供了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各国现代化独立自主的尊重包容。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尊重选择和包容差异的价值观。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的独立选择,推动不同国家在互相包容中互惠发展。这种尊重包容的立场是全球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价值观,是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关键前提。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承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最终指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超越国界的道义承诺。这一倡议旨在让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疾病等,通过共同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这种道义承诺不仅是对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更是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下推进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实现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中美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而不是当对手、当敌人,从两国人民福祉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探寻正确相处之道。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基辛格之问作出的响亮回答。

  (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