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 |
徐宗玲 |
况漠 |
李长生 |
吴松彬 |
秦臻 |
周迪 |
李苏苏 |
宋鑫淼 |
王琢 |
朱泽浩 |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洁文 图/主办方广东省社科联提供 12月19日,2024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大会在广州召开。 作为全省一年一度的大型学术盛会,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2024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在全省各地相继举办了10场分会,13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学者把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充分挖掘广东经验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提炼了一批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推出了一批富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现摘录大会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探索建立高层住宅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机制 目前,国内高层住宅已形成巨大的存量规模,其居住安全问题与人们的安居宜居紧密相连。随着早期建成的一批高层住宅陆续进入大修期,高层住宅维护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然而当前国内对高层住宅的维护管理水平有限,缺少对住房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监测,高层住宅普遍存在维修不足、维护不当等现象,严重压缩了高层住宅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未来高层住宅拆除改造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解决高层住宅维护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应:(1)探索建立高层住宅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机制,通过实施存量情况清查、建筑状态检测、定期维护检修等措施,对高层住宅实行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管理,降低生命周期内的维修成本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层住宅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风险,提高住宅有效使用年限和居住质量满意度。(2)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存管理机制,优化缴存办法和资金使用决策流程,保证维修资金的充足和有效利用。(3)通过政府牵头、业主与业主委员会自治、物业管理方实施的多方协同,提高各利益相关方对高层住宅的维护管理意识,系统性解决高层住宅维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着眼当下,需要循序渐进,通过引入建筑专业人士参与、建立高层住宅强制性维护机制、规范物业企业管理行为、加强政府部门监管与指导,提升高层住宅维护管理水平,为最终实现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打下基础。高层住宅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维护以确保安全宜居的建筑环境,我国住宅建设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产持续型转变,最终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高层住宅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机制势在必行。(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志) 发展数字基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参与度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生产性服务业扮演着核心角色。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提供了效率提升、市场拓展和跨境合作的新机遇。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增强企业的数字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直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同时,通过增强网络效应,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特别是在邮电服务业、金融中介业、租赁及其他商业活动中,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研究发现,数字基建的助力作用有以下特征:(1)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对中等贸易网络联系强的国家产生影响最为显著。(2)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有显著促进作用。(3)通过放大网络效应,数字基建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增强企业的全球市场扩展能力。(4)数字基础设施效应有异质性,对前向参与率有正向影响,而对后向参与率的影响不显著。 基于这些发现,认为中国应通过增加对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首先,推动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如扩大5G基站建设,千兆光纤覆盖,促进网络平滑升级;其次,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现跨领域产业融合,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通行效率;最后,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挖掘数据市场价值,推动数据汇聚融合,通过大规模交换共享、开发应用深度捕捉数据红利。(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宗玲等) 先进国家工业人工智能产业与绿色金融之间的不对称关系 人工智能与工业的融合出现新趋势:强调通过技术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即采纳绿色金融。值得研究的是,在全球工业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十个国家(中国、美国、韩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意大利)中,工业人工智能与绿色金融之间是否存在不对称关系?以往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检验工业人工智能与绿色金融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考虑到并非所有国家都已自主建立了这种联系。通过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即“分位数对分位数”,既可以提供全球范围的预测,也可以提供国家特定的变量进行相关性预测。 基于这一方法,发现工业人工智能在不同经济体数据分布的特定部分增加了绿色金融。结果启发政策制定者需要以深思熟虑的态度制定和颁布工业人工智能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况漠等) 培育数字金融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广东经济韧性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对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促进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8年—2022年广东省2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风险抵御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精神、产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物质生产资料和无形生产资料七个方面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广东5年城市经济韧性与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发现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都能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城市新质生产力进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建议:(1)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服务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为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应发展数字金融,提升城市经济韧性。(2)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人才聚集、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城市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3)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数字金融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中的传导作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长生等) 税收优惠助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依托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可为广东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注入强劲动力。这些政策通过减轻企业在研发阶段的税负,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从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企业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更强的出口实力。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的增长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推动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继续完善和优化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研发环境,助力企业走向世界,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发展。(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吴松彬) 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助力培育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纺织品的贸易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行业是广东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广州市的纺织产业集群规模近万亿元。而缝纫是纺织服装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下,缝纫工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幸福指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规范的缝纫姿势,不仅影响缝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缝纫者的受伤和劳损。当下国内外学者基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缝纫机械进行改良、优化缝纫工作的时间安排和对缝纫工人劳损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上。而基于计算机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可以前置性地对缝纫初学者的缝纫姿势进行规范,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姿势习惯,对缝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劳损进行预防。 当下的缝纫技术习得模式,主要依靠有经验者对无经验者的人为传授,而不论是在工厂、学校还是家庭的缝纫教学过程中,有经验者都很难及时、全面、长期地关注缝纫初学者的姿势状态。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当下在视频、图像等领域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让计算机通过识别人体中的眉弓、鼻子、躯干、上下肢等骨骼关键点,构建人体骨骼模型,帮助计算机“看懂”人体姿势。通过对缝纫过程中姿势角度的测算和常见错误姿势的调研与分析,构建错误姿势的判断模型,可以让计算机快速识别出缝纫姿势是否出现偏差,提醒缝纫工人纠正偏差姿势。计算机人体姿态识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现有监控设备或者布置少量摄像头即可实现预期功能。(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秦臻等) 提升农村人口数字素养,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数字下乡过程中,农民理应占据主体性地位,但囿于内生动力不足,数字技术往往难以与乡村社会相适配,导致出现“数字运动而乡村不动”难题。农村低收入人口数字素养普遍偏低,限制其自身培育利用数字技术增收的内生动力。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素养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的作用效果与内在机制,发现:(1)数字素养提高显著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尤其在接受政府补助或社会救助、福利依赖程度较高或人力资本禀赋较低的农户中尤为凸显。(2)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和可行能力的提升是数字素养发挥作用的核心路径。(3)数字素养提升可通过降低服务排斥、克服沟通成本、增强造血能力缓解数字下乡过程中“乡村不动”难题。 建议:(1)实施多渠道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数字教育与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应重点走访及回应家庭返贫风险较高、待就业青年中对数字素养提升需求较高的群体,建立详细的需求档案,有针对性提供素养提升服务。(2)持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的强劲动力。加快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电商、数字育种、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字建设。(3)推进技术治理体系与乡村社会基础的适配性。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推广数字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激发农民参与主体性,让农村居民想用、敢用、能用数字技术来赋能日常生活,激活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追求数字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周迪) 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联 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关联特征及互动效应。(1)经测度与统计分析显示,中国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时序上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格局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受新冠疫情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在2019、2020年后有所回撤。(2)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变迁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与关联特征,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PVAR模型估计显示产业结构变迁很大部分原因来自自身的迭代升级和数实融合的推进。数实融合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新质生产力和数实融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向原因。(4)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无论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还是合理化,都表现出对自身冲击的正向响应,反映了这两种结构的内生稳定性。此外,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变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方差分解显示产业结构变迁主要受自身影响,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变迁有一定贡献,数实融合的影响更为直接且较为持久。建议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数实融合与区域间合作交流等。(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李苏苏等) 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维度综合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正处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明晰:以创新为驱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文化内容的创新边界,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涵盖文化活力、经济生产力、科技创新、环境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五大维度的评估指数体系,对大湾区内地21个城市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实施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总结各城市在文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能为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文化活力、经济贡献、创新能力、环境社会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维度上表现突出,体现出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优势。(2)不同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梅州、潮州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活力和环境社会发展方面表现亮眼;而以深圳为例的新兴城市,则在文化创新能力方面独树一帜。文化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议大湾区各市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岭南大学文化与创意研究院助理教授宋鑫淼等) 超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协同供给与创新 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载体,是当前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超大城市社会经济地位凸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更前沿的水平;然而,超大城市的高流动性和陌生性为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更大挑战。在超大城市治理实践中,吸纳如社区党委、民政专干、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居民志愿者等多主体的参与为推动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新路径。这一体系中,社区党委和民政专干代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力量,发挥基层条块体制中的“块块”“条条”作用。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机构作为社会力量,扮演着社区行政力量的配合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居民志愿者作为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获益者获得社会价值感、认可感和回馈。多主体的供给在弥合社区居家养老协同供给的单边缺陷、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凝聚社会资本及培育自治力量上发挥协同作用。 然而,这一体系也面临着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有限、社工机构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高和互助养老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着眼长远,应发挥行政力量助推下的纵向干预互动优势,为社区养老从组织赋能;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资源拓展与制度建设能力,在资金、空间、制度和人员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安排;同时,在社会资本欠缺的超大城市中,增强互助养老的内部信任机制,对促进公众参与和协同供给的长效性具有独特作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琢等)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破解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与环境污染约束,成为中国农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首要问题。化肥、农药等传统要素边际产出贡献能力渐弱,而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高渗透、快传播、广覆盖等特点,为提高农业要素边际贡献、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历史性新契机。基于近十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SBM-GML指数法,分别测度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机制分析显示,乡村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与发展规模化经营优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门槛模型结果显示,乡村数字经济存在单一门槛,跨越门槛值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呈边际递增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粮食主产区乡村数字经济通过强化农村人力资本与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主销区与平衡区。 建议: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与农业绿色生产结合,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并完善数字人才培训体系;弥合数字区域鸿沟,各地应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共享数字乡村“红利”。(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朱泽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