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百企进校访企拓岗活动上,学生在求职 |
职教院校招聘活动 |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职业教育将往何处去?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主题或许能透露些许答案:创新赋能未来,技能塑造人生。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所言,这一主题,彰显了技能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大意义,并赋予职业教育创新为未来赋能的重大作用——这是对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功能作用的全新定位。 事实上,在过去这一年,广东职业教育许多变革已透露出这个信号。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广东职业院校也因时而变,做出许多前瞻性的设计与探索,在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以及“走出去”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产教融合因时而变 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但由于产业数字化转型变化很大,学校和企业“抱团”搭平台、培养真正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责任与共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堪称产教融合的窗口:在这里,学生可参与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在高职、企业两方老师带领下,学着适应岗位所需,积极回应企业“点题”。 现场工程师,是此中心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一年前,学校与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广州明珞联合挑选了30名智能制造学院的大一学生,组成现场工程师班,针对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培养。眼下,经过一年的学习,这些“准现场工程师”们,对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有了较其他学生更为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漆军感慨,近几年来,产业数字化转型变化很大:20年前,学校和一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只要求员工懂得操作设备;5年前,企业要求员工不光会操作,还得了解生产线,能随时发现生产线的问题、知道如何处理;眼下,企业的要求也更进一步:员工不仅得有数据分析能力,还要有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所学校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各校、企业要一起搭平台。”漆军说,为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省34所工科院校和约60家企业,“抱团”成立广东省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整合资源。 不单学校,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场景的进一步应用,企业也越来越感觉到,产教融合已经超出了传统范畴,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社会生态。 “产教融合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产业对未来人工智能加持下,基于产品生产需要的岗位需求的探索。不单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企业,也必然重视这样的要求。”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卢坤建说。 职业院校“转型”背后,是广州产业的动态调整。珠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集群,在“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规划下,广州着眼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高水平职业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清晰可见。 提升内涵创下多个“第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职业学校办的教育,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应从更高站位进行谋篇布局。在过去这一年,创新、变革,成为校行政企关键词,因此有了许多个“第一”。 ——第一所省属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出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今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本科专业招生成为焦点。 精准对接产业的科教融汇、实现基于问题的创新,是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尽管广轻大已成为本科院校,其职业教育属性依旧鲜明。在今年夏季招生的6个本科专业中,课程体系设置上,有50%以上都是实践性课程。 ——广州第一次创新职普融通形式,让学生为人生作“二次选择”。2024年,广州市“试水”综合高中,融通中职和普高,开启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教学新模式,为广大考生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综合高中的出现,反映了普通高中学位的紧迫需求,近期国内多个城市在中职教育改革、“普职一体化”高中教育模式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体现了当前中职学校从就业主导向升学主导转变的新发展趋势。 ——首次整体针对中职教研员出台系统性文件,补齐教研短板,促进均衡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历史性地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市职业院校全覆盖,但广东职业院校存在珠三角占比较高、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发展较为薄弱的问题。 今年夏天,《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广东省创新性地提出,要用3至5年时间,建成富有广东特色、上下联动、多元参与、数字赋能的“省-市-校”中等职业教育教研体系,并对中职教研队伍建设、发挥教研职能作用、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有了诸多开创性、前瞻性的设计与思考。这是广东省第一次整体对中职教研员出台系统性的文件,将中职教学工作推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首批“岭南工匠学院”发布,助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为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国际化职教品牌,广东省教育厅积极谋划和推动“岭南工匠学院”建设,将包括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2所院校认定为首批“岭南工匠学院”建设单位。从“引进来”到高质量“走出去”,近年来,广东探索出校企协同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之道,让职业教育乘风出海,让广东智慧与世界“双向奔赴”…… 职教发展仍任重道远 尽管当前职教改革新意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职业教育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等菊分析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仍有待增强,目前是“高规模但低吸引”。此外,职校办学基础能力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教专业布局与产业的发展仍未精准匹配,职教校企合作的瓶颈尚未有效突破,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等状态,合作程度较为松散。 事实上,广东省虽拥有基数巨大的受教育人口,但每万人普通本科、高职在校生数排名全国第27名,2023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07%,相较2022年已有小幅上涨,但相较全国60.2%的毛入学率,仍旧低了0.13个百分点。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不足,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张等菊在此前采访中曾表示,想要推进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首先是优化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圈层结构,借鉴长三角“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集束式、集成式”的集约化办学模式。其次是应当建立全省各类教育专业设置管理与调整机制,对接“产业链长制”、建立高职教育“专业群长制”;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区域及行业产教联合体,重点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合作区的教科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积极扩大“三项工程”人才培养规模,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工程,为湾区人才终身学习服务。最后应当推动深圳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示范区,联通湾区和辐射国际。 “我们应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再借助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从自己探索到走向世界,真正做到大有可为。”张等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