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白沙河畔说白沙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31日        版次:A23    栏目:    作者:刘利元

  □刘利元

  

  一条清幽幽的河流在静静流淌,河畔一座掩映在榕树丛中的古朴祠堂,百十名幼童在一位神清气朗的长者带领下,个个身穿汉服头戴纶巾,手持毛笔饱蘸墨汁,一撇再一捺,工工整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再对着庭院正中的陈白沙铜像一拜再拜三拜。

  陈白沙,本名陈献章(1428年-1500年),因为居住在江门白沙村,人称白沙先生。白沙村,得名于祠堂右侧的那条白沙河;白沙河,则得名于河底晶莹剔透的洁白河沙。

  这个开笔礼场景,让我想起16年前来这里的情形。那是我第一次与白沙交集,塞上初秋的草黄叶落与此间旺盛生长的绿树红花形成鲜明反差;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清晨有三五成群的小学生从祠堂穿行,经过中庭时个个收住脚步,恭恭敬敬站立在铜像前躬身行礼。忽然想起朱熹说过的一句话:“此地本是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为了探寻江门地方文化的源头,我乘工作间隙到了白沙大道西37号,只见一座高大的门楼朝南开着,左右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哲理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下联是“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老馆长说,陈白沙开启了明儒心学先河,在明代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界公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被誉为“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是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故有“岭南一人”之称。白沙祠原为陈白沙住所,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诏建。前面的贞节牌坊诏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表彰陈白沙母亲林氏所立。后面的春阳台是陈白沙当年读书讲学之地(静坐十余年),上悬“圣代真儒”牌匾。祠内有前门、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整体为一进四座挂两廊的明代建筑,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门无亲友,节假日没什么去处。白沙祠和钓台、白沙公园、嘉会楼,都成了我身心休憩之所。一次次的游历,一次次的观瞻,让我对陈白沙有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个原本陌生的人变得日益熟悉,隐藏在历史烟尘中的一位古人渐渐走入了内心深处。《钦定国子监志》载:“先儒陈献章明万历十二年从祀,称先儒陈子”,“排西庑第三十位,列曹端之后,蔡清、王守仁之前”。陈白沙潜心为学,诲人德才并重,长年与弟子、后辈“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白沙祠里有耕读园,四周画的是白沙求学问道的连环画,园里竖立着一尊白沙先生与弟子背着书袋扛着锄头赶集回来的雕塑,另有一尊白沙先生抚琴的铜像,还种了好多空心菜、菠菜、白菜。大人可以带小孩浇水、除草、施肥,深刻体验“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的诗句里所写的情景,明白“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等古语里蕴含的深刻道理。

  通过和老馆长的交往,我对宋明理学,以及陈白沙与湛若水的师承关系,还有湛若水与王阳明的“一见定交”有了深入的了解。陈白沙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主张读书要敢于提出疑问,求之于心,进行独立思考,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告诫学生,在治学和求知的道路上,“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在白沙心学的教育理念中,“学贵自得”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夫学贵自得也,自得之后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秉承白沙先生启发式教育思想,江门地区广布书院,仅台山一县在清康熙年间就创办宁阳、广海、汶海、潭洲四大书院。近些年,江门市先后创办以陈白沙命名的中小学,开展白沙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陈白沙曾写下《戒懒文示诸生》,主张做人与做事一定要自觉勤奋:“细看万物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懒怠。”他还专门写了《大头虾说》,以“大头虾”的“丰乎外,馁乎中”,警示子弟要践履笃实,不能做不务实、图虚荣的人。陈白沙的言传身教,陶冶了弟子、后辈的心志与情操,他们的成人与成才,正如黄宗羲所赞:“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之所激,远矣。”

  陈白沙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虽然闻名天下,年轻时写过一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赢得“真儒复出”的赞誉,但几次进京赶考都未能考中。一生布衣,但“士不居官终爱国”,回归故里教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初秋的岭南,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繁花灼灼。白沙大道上的榕树伸展出层层叠叠的翠绿叶片,白沙河水波光潋滟,时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切都显得非常精神非常灵动。日用而不觉,与陈白沙交集的年月,让我静心内敛,深深体悟了什么叫“宇宙在我”,什么叫“鸢飞鱼跃”,一点一点从青葱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