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须创新工作路径,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趋势。 聚焦立德树人 打造思政教育新格局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全环境思政教育新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 一要筑基固本,精耕细作思政课堂内容。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多重功能,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使课堂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激活“社会大课堂”育人效能。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使其在真实情景中感受时代脉搏,增强家国情怀;可将红色文化场所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精神财富;可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以全景化视角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要充分利用数字赋能,以技术引领思政教育新篇章。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思政”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高校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思想动态的全面感知与精准分析,构建智慧化的思政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科学决策与优化升级。同时,通过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提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得性,从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聚焦多元整合 塑造高校宣传新生态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须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整合与创新,塑造一种全新的融合发展的宣传新生态。 一要注重全局性。高校在制定宣传方案时,应以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愿景为出发点,将宣传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紧密结合,实现宣传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应整合学校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让宣传工作能够更好地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二要强调创新性。要通过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高校在宣传工作中可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宣传手段和形式,积极拥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平台的优势,打造立体化、互动性强的宣传新格局,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如在新媒体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即时新闻和通知,与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进行实时互动。 三要突出实效性。实效性意味着高校宣传要将宣传策略执行与学校的具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每一次宣传行动都能够产生实际效果,促进学校的整体利益。因此,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宣传活动的影响力、覆盖范围、受众反馈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更精准地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 聚焦特色优势 建立以文化人新机制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树立“大文化”理念,不断增强高校内部各办学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建立以文化人新机制,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一要整体筹划,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高校从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等资源,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弘扬校本文化等多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要赓续文脉,深挖校史中的文化精髓。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这些由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人文情怀等构成了高校的文化根基。高校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学校的历史,有效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提炼出独特的文化元素和鲜明特征,并持续发展这些特色;可以从历史建筑、专业特色、在校师生和杰出校友等方面挖掘教育价值,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 三要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可以总结学科发展中的人文精神,以校史文化为依托,借助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文化特色活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培育和支持有潜力的文化品牌时,既要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也要注重时代的发展。 聚焦安全防线 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日益凸显,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要防患未然,实现关口前移筑牢屏障。未雨绸缪,提升预防性安全措施是关键。高校应通过前瞻性的预防工作,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导权。高校应构建由校党委领导、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协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以此强化风险排查和预防能力。 二要攻防结合,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阵地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核心在于确保主流价值观在各关键领域的全面覆盖和深度渗透。因此,可构建区域内高校合作网络,与区域内其他高校联合打造协作平台,共建网络传播资源库,联合创作优质的网络内容,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规模效应和长效机制。 三要果断出击,提升舆情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高校突发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应急处置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全校师生开展舆情应急处置技能培训,以宣传工作队伍、党群部门、辅导员、学生团体为纽带,辐射到全校师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出现舆情时,工作人员能做到依法依规果断出击,及时处置。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博士)
-
即时新闻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路径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31日
版次:A07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