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唐冬生:

马不停蹄深调研 精准建言献良策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02月18日        版次:A02    栏目:聚焦2025全国两会·前奏 履职一年间    作者:丰西西

      唐冬生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开栏语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一年来,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职答卷,彰显了新时代代表、委员的使命担当。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履职一年间》系列专栏,展现他们的履职作为,记录他们的履职心声。敬请垂注。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大学二级教授唐冬生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14项调研”,这是他去年带队或参加全国政协、广东省政协、佛山市政协、民革广东省委会和民革佛山市委会等组织的调研次数;“14.3个工作月”,这是他常用的工作记录APP给他计算的2024年的工作时间;“马不停蹄”,这是DeepSeek对他过去一年的工作行程记录进行分析后给出的一个关键词。他说,履职这些年收获满满,最大的感受是:“铭记身份、关注热点、深入一线、立即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用心关注社会热点和群众身边事

  

  在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前,唐冬生先后担任佛山市人大代表、佛山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等,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连续多年为制造业转型、新质生产力、中小企业发展等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经验丰富,是名正言顺的履职“老兵”。在他看来,履职就是要多留心多观察,用心关注身边事,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

  “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及时建言献策。”2024年,唐冬生结合自身工作和调研及时建言献策:1月9日,他建议规范招商引资工作,防止招商“内卷化”;3月7日,他建议鼓励各地开展“错位式”“联盟式”招商引资;5月,他提出了“提升交通智能管理水平”和“完善道路灾害紧急提醒体系”的两条建议,这些都作为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民革中央和广东省政协等采用。

  

  深入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无调研,不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唐冬生提交了不少高质量的提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耕地‘碎片化’”等,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都是他关注的内容。

  为此,他奔赴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深入企业走访,跑政府部门了解情况……每一份提案的背后,都是他深入一线认真调研的结果。他以做学术的严谨、深刻思考开展调研,走基层、进企业,通过一次次的深入扎实走访,不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形成建议。他对相关问题的分析精准透彻,他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并获认真答复和办理。

  

  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献策

  

  人工智能在2024年迎来“应用元年”,今年春节DeepSeek火爆“出圈”。如今,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融入百姓的生活日常。

  2024年4月,唐冬生就开始准备一份要带到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经过数月的调研、走访和分析研究,这份关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提案已经完成,如今正在不断完善。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谈及为何会关注这一话题时,唐冬生表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广东在人工智能(AI)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广东将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作为一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他将积极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言献策。

  为了写好提案,唐冬生积极与业内专家交流,与相关政府部门密切沟通,“在动笔写提案之前,我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相关问题都理清楚了。”通过深入调研,他提出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强化制造业AI升级核心技术供给、打造一批AI升级示范标杆、构筑AI升级服务圈等三大方面入手,提出了详细建议。

  唐冬生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代表了科技的前沿趋势,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应当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