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治网上“挂牌”乱象
需先治少年成长之迷途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02月18日        版次:A05    栏目: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作者:毕舸

  □毕舸

  

  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一种名为“举牌”的视频形式曾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互动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原本充满乐趣的互动方式却逐渐变质,甚至演变成为一条涉及未成年人软色情的灰色产业链。从最初的祝福语、表白语,到如今的身体部位专属展示和充满性暗示的语言,这一变化不仅令人咋舌,更引发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切忧虑。

  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却让人心惊。一些博主,甚至是未成年人,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举牌”视频,通过在身体不同部位书写文字或展示特定内容来吸引粉丝和赚取金钱。这些视频中的人往往穿着暴露、动作挑逗,充满了性暗示,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举牌”展示范畴。

  这是一条嗜血的黑色产业链——源代理以“年龄小、听话、可长期合作”为标准筛选未成年人,用特定话术消解道德负罪感;买家通过暗语定制色情内容,在特定社交平台完成地下交易。在这场成人精心布置的游戏中,孩子们既是商品,更是“祭品”。

  心智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因被诱惑误入其中,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据报道,少女杨晨曦(化名)因涉足“举牌”视频的拍摄,在参与过程中遭受了骚扰和金钱诈骗。这些少男少女过早接触各类性暗示的内容,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面对这一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乱象,法律的天平在此刻显得格外沉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对于身体写字的“软色情”,司法实践中有时会陷入定性困境。当未成年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惩戒的边界又该划向何处?这种法律解释的模糊地带,恰成了黑产滋生的温床。

  治理的刀刃首先要切开法律的模糊地带。2024年7月中旬以来,网信部门深入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其中就包括严厉打击隔空猥亵等网上恶性违法犯罪行为。对于身体写字、语音挑逗等新型网络色情形态,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深挖背后违法团伙,对其定罪量刑起到更强大的震慑作用。

  家庭与学校的防线重建也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掌握“数字时代谈心术”,设计“网络生存模拟器”课程,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亲历“举牌”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场景,让他们知道其中的危害性,其效果远超空洞说教。家长与孩子也要多一些日常的沟通交流,让餐桌上的话题从“考了多少分”拓展到“今天刷到什么有趣的视频”。当孩子意识到父母不是熟悉的“陌生人”,而是成长迷途中的掌灯人,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举牌”邀约,自会消解在温暖明亮的家庭共识里。

  短视频平台的技术治理应超越简单的“关键词拦截”,构建更具穿透式的监管体系,如建立未成年人账号的全生命周期追溯链,持续优化升级监控算法模型,精准识别合规表象下的种种“挂牌”套路,从而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安全装上智能滤网。

  社会共治网络的编织亦需要更精巧的针法。治理“举牌”等网络灰产,应超越“堵”的思维,在数字世界为青少年搭建更多“光明集市”。用更具针对性的法律利剑斩断黑产链条,以技术护盾过滤恶意侵蚀,让教育清泉浇灌精神荒原。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