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于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2月17日《现代教育报》)
“体育八条”明确提出了增加体育课时、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的背后,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政策的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学校能否不打“欠条”。
不可否认,现实中不少学校在体育教学上,以各种理由打起了“欠条”。一方面,是课时难以保障。体育课常常被视为“副科”,被随意占用或调整;另一方面,是场地设施匮乏。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狭小、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加强。专业的体育教师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目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承担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重任。一些体育教师甚至被安排承担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是一些学校教育观念的偏差,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体育只是“玩玩而已”,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因此,要落实“体育八条”,学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首先,要确保体育课时的足额安排,并严格禁止其他学科随意占用体育课时间。同时,要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运动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锻炼场所。其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加入到教育行列中来,并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可以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运动需求;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机会,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只有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才能真正让“体育八条”落地生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