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楼主楼 |
苏联专家楼外墙呈淡黄色 |
主楼正门一侧立有一面石碑:苏联专家楼旧址 |
苏联专家楼翼楼呈骑楼设计 |
专家楼一侧是白盆珠水库建设纪实展览 |
俯瞰之下,白盆珠水库宏伟壮观 惠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通讯员 朱庆雄 西枝江畔、白马山下,惠州惠东北部的白盆珠镇凭借丰富多元的生态人文资源,日渐成为备受大湾区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胜地。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偏隅山区的乡镇一角,矗立着一幢风格独特的小洋楼,当地村民称之为“苏联专家楼”。 苏联专家楼的建造与当年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白盆珠水库息息相关。1959年白盆珠水库动工修建,一批苏联专家前来援建,当地遂建起了这座小洋楼,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记者日前走访看到,历经数十年风雨后专家楼已略显破败,却仍透露出独特的苏式建筑风韵。作为当时备受瞩目的大型水库修建工程的历史见证,这座历史建筑在一片居民楼中格外显眼,爬满枯藤的斑驳外墙尽显沧桑,似向世人讲述昔日的故事。 近年来,白盆珠镇大力发展乡村文旅推动乡村振兴,当地围绕苏联专家楼,修建起主题文化园,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据惠东县白盆珠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园整体布局上分“共筑家园”“携手共进”“友谊长青”三大板块,构建中苏友谊的参观文化路线。本期惠州文脉走近苏联专家楼,并以此为切入点,追溯白盆珠水库历时三十年的曲折修建往事。 神秘的洋楼:专家楼呈现异域建筑风韵 偏远的山区村庄为何深藏着一幢神秘的洋房?“专家楼”的称呼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惠东白盆珠镇双下村,顺着开阔平整的乡道前行,沿途可见崭新的民房、风格清新的民宿建筑,一幅乡村田园风光画卷徐徐铺展。 “专家楼怎么走?”记者在村中随机问路,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熟知专家楼,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很快便找到了这幢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 视线越过茂盛的古树群,专家楼淡黄色的外墙映入眼帘,只见斑驳的墙体上爬满了枯藤,阵阵沧桑感夹杂着建筑体独特的工业风袭来。专家楼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在周边的居民楼的衬托下,苏式建筑风格显得格外突出。 记者走访看到,专家楼为中间宽、两边狭的矩形对称布局,三层高的主楼两侧连接着两层高的翼楼,从主楼正门望进去,可以看到后端建有楼梯,通往主翼楼各楼层;部分墙体外皮剥落,裸露出红砖水泥混合结构。从正面看去,左右翼楼除了外侧一间外,与主楼相接部分的三间两侧均建成骑楼风格。 主楼正门一侧立有一面石碑,上面刻有“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联专家楼旧址”字样。根据石碑的介绍,建筑坐西向东偏南23度,为红砖水泥混合结构。主楼为三层,通面宽9.85、通进深12.72米。左右翼楼为二层,均为通面宽16.0、通进深6.30米。主楼及翼楼稍间楼面均用青砖加水泥砂浆砌成圆拱顶式天面。 走近观察,可以看到楼体上的诸多细节十分考究:主楼正面中央有六根方形长条贯穿二三层,上下层窗户之间,绘有相交棱形状的浮雕,整体呈现出硬朗、粗犷的印象。 记者留意到,两侧翼楼部分墙体上残留着黑色字体的年代标语,引人注目,几名游客驻足品读。 “这是典型的苏式建筑。”据同行的考古研究工作人员介绍,苏式建筑特点明显,一般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世纪50年代,粗野主义建筑在苏联颇为流行,这一时期正值中苏友好建交,此类风格的建筑也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在中国不少地方建起。如今,国内很多城市还能找到风格类似的苏式建筑,并被改造成特色酒店、创业园等。苏式建筑浓郁的工业风,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旅游、摄影达人的目光。 特殊的客人:苏联专家援建白盆珠水库 如今略显破败的专家楼,俨然已经成为白盆珠的热门打卡点。记者走访发现,白盆珠镇正围绕苏联专家楼,打造中苏友谊文化园。据了解,该文化园主要通过主题展览的形式,科普苏联专家来华、苏联专家楼及白盆珠水库建设历史。目前,部分展览区已经对外开放。 根据展区的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苏建立友好关系。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18000名专家和顾问,援助中国156项工业项目建设。 来自各行各业的苏联专家,带来图纸和技术,也将特色鲜明的苏式建筑带到了中国。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偏隅山区的白盆珠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1959年年底,白盆珠水库工程正式启动修建。随着工程动工,一批苏联专家根据相关协议前来援建白盆珠水库工程,为更好招待苏联专家,白盆珠很快建起了专家楼。 “当时人们都很尊敬前来援建的苏联专家,特地为他们修建了专家楼。”据水库修建亲历者回忆,苏联专家的到来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据悉,中苏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习惯吃面包的苏联专家抵达白盆珠后发现,这里没有面包店,也找不到会做面包的人。为了保障专家的日常,当地还派人特地前往广州等地买面包回来。 受诸多因素影响,20世纪60年代,白盆珠水库工程动工后不久便停工下马。随着中苏关系变化,苏联专家陆续撤离,专家楼一度空置。直到1977年4月,白盆珠水库工程正式复工,专家楼才作为水库建设指挥部工程队设计室得以恢复使用。 历史的车轮驶过六十年光阴,人们关于苏联专家的记忆逐渐淡去,但那段热火朝天推动水库建设的岁月,却凝练出独特时代印记,烙进一代代人的记忆中。苏联专家楼作为诸多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可以说是历史留下的馈赠。 瞩目的工程:白盆珠水库修建历时近三十年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自古以来,东江及其第二大支流西枝江是惠州的母亲河,同时也给惠州造成不少水患。在不远的过去,两江沿岸曾频繁发生水旱灾害。 据《中国水利六十年》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惠州利用水源控制水患的发生,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20世纪60至80年代,惠州先后兴建了显岗、白盆珠、天堂山三座大型水库,从此惠州市境流域性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白盆珠水库工程便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指针回拨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白盆珠水库启动规划设计;1959年年底水库正式动工修建。为了支撑水库建设,当时的惠阳县委抽调了近8000名民工参加修建工作,每天开工以后,数千民工浩浩荡荡出现在工地上,热闹非凡。 水库动工之初,建设者热情高涨。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工地经常施工到晚上,为了缓解施工的枯燥,工地还偶尔请来歌舞团表演。 20世纪60年代初,为贯彻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白盆珠水库工程停工下马。热闹一时的工地陷入沉寂,前来援建的苏联专家也相继撤离。 历经十多年空白期后,1976年,广东省委决定成立白盆珠水库建设指挥部;1977年4月,白盆珠水库工程正式复工。 根据设计规划,白盆珠水库工程是兼具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改善航运等综合效能的大型水库。水库工程主要由主坝、副坝、电站及过坝运输码头等部分组成,主坝为混凝土空心重力坝,副坝为均质土坝。 1977年年底至1979年2月,水库土坝由当地组织民工施工,当时要求将土坝填筑至72米高程。1979年2月,省水电厅有关领导带工作组到工地检查工作,发现工程质量不够高,经研究决定,土坝工程暂停施工,全面进行质量复查。 土坝工程经复查后,重新落实专业施工队伍,继续推进工程建设。1984年9月,主坝建成下闸蓄水;1984年12月副坝填筑完工;1985年8月,坝后电站建成投产。1987年12月,白盆珠水库工程全面验收合格。 回望过去,白盆珠水库从无到有,建设历程耗时近30年——无数建设者参与到修建工作中,留下了宝贵的奋斗记忆;为了支持水库建设,大批村民搬离祖辈居住的村子。数据显示,白盆珠水库建设共移民超过2万人。 建成投用30多年来,白盆珠水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发电和调节供水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防灾减灾的作用,有效保护了西枝江上游的水源水质,为惠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的温度:文化园布局分为三大板块 苏联专家楼不仅是一座饱含历史的建筑遗存,更是一项划时代水利工程的有力见证。记者走访看到,白盆珠镇正有序推进以苏联专家楼为核心的主题文化园建设,目前专家楼周边环境的改造效果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据惠东县白盆珠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园布局依据“共筑家园”“携手共进”“友谊长青”三大板块,构建主题参观路线。其中,“共筑家园”板块主要以苏联专家楼为核心规划设计主题景观,展览内容则围绕苏联专家楼建设背景、苏联专家来华、白盆珠水库建设历程等主题呈现。 “以前常来白盆珠水库游玩,近期听说建起了主题文化园,特地过来参观。”来自惠州的蔡先生对记者表示,通过参观展览才知道,原来白盆珠水库建设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携手共进”板块则充分利用滨江景观,打造架空栈道,设置观景平台,打造文化长廊。值得一提的是,专家楼周边保留着不少百年古树。为了充分盘活古树资源,该园还将以“友谊长青”为主题,打造滨江古树公园。 “以百年古树林为基础,寓意友谊长青、美好未来,设计结合现有大量百年古树,打造集文化展示空间、科普空间、休憩空间的滨江古树公园。”该负责人表示,这一主题板块将环绕古树,规划主题展览。 目前,专家楼建筑主体仍处于空置状态,对于后续规划,记者了解到,白盆珠镇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设计方案,大体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更多主题展览盘活建筑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