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儿子李百山(蓝衣)向游客介绍父亲生平 黄继明 摄 |
李超逝世后《羊城晚报》相关报道 受访者供图 |
李百山(中)在李超旧居内接受采访 黄继明 摄 |
李超协助家乡建起“铁夫画阁”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麦和幸 谭耀广 记者近日从江门鹤山市雅瑶镇获悉,雅瑶镇陈山村将革命先辈李超旧居升级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修缮与布展。升级改造后的李超旧居将成为陈山村传承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祖籍陈山村的李超,原名李鹤超。他不仅是陈山村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且是《羊城晚报》创刊总编辑。 日前记者前往李超旧居采访时了解到,李超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参与创办报刊,而且在广东省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努力下,陈山村建设了纪念“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先生的铁夫画阁,擦亮了“铁夫故里”的地方“名片”。 进步思想萌芽乡间 陈山村地处江门市区至鹤山沙坪之间,是江门至沙坪、佛山、广州等地的必经之处。李超的儿子李百山说,因为地处交通要道,陈山村容易接触到新思潮。李超的父亲李筠友、堂兄李廷汉都是富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新派人物。李超诞生于此,并在开明思想熏陶中成长,“父亲的革命思想就在故乡萌芽”。 据介绍,在故乡的崇德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后,李超又分别前往广州、香港、鹤山等地就读小学及中学。其间,李超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并目睹了故乡与周边地区革命运动的兴起,又受到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最终,他接受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革命道路。 投身抗日闹革命 1934年,李超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后,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 李百山介绍,李超在1935年参加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负责校内外学生救亡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当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数千人,在北平(今北京市)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12日,广州3000多人响应号召上街游行,宣传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随后,李超等人不顾当局禁止,分头动员同学,在31日参加第二次游行。 李百山回忆:“父亲曾讲述,31日当天临出发前,他跑到学校挂大钟的那棵榕树下,大力敲钟。1000多名同学很快集中,冲出校园和游行队伍会合。”他说,正如后来一篇回忆文章所写的:“这钟声像春雷一般唤醒了青年学生们的救国救民觉悟。” 1936年,李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超接受组织安排,辗转多地进行革命斗争。他的革命思想和行动对全家都产生很大影响。李百山说:“父亲在陈山的家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祖父李筠友积极支持革命活动,掩护革命同志。”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李超的妻子彭丽芬,他的三个姐妹李平仙、李平祝、李平心和弟弟李鹤年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追随共产党、毕生从事革命工作。李超一家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 助《羊城晚报》一炮打响 抗战结束之后,李超开始“报人”生涯。 1946年,李超接受组织安排,前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分局主办的《正报》社党支部书记。当年与李超一同工作的杨奇曾回忆,《正报》人手少、出版时间紧张,李超和其他同事每期都要写好多篇文章来支撑:“李超主要是写《一周时事纵横谈》和《广东时事评述》等,还要编写《广东通讯》等栏目……他的这些文章不断揭露宋子文企图把广东变成‘蒋家王朝’最后基地的用心,就像催化剂一样,激起国内民众继续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李超调任《南方日报》总编辑,并参加创办《羊城晚报》,后又任《上游》杂志负责人。 据杨奇回忆,1957年8月20日,《南方日报》编委会决定由时任副总编辑的李超兼任《羊城晚报》总编辑。省委要求当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创刊,李超在短时间内主持组建晚报编辑、记者队伍,审定办报方针、版面安排方案等。当年9月下半月,《羊城晚报》一共进行了六次试刊,李超全部参与其中。在李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羊城晚报》创刊号一炮打响。 为故乡“迎回”画坛巨擘 李百山说,创办《羊城晚报》后不久,其父就被调往其他单位工作,直到1987年才离开岗位安心休养,“无论是人生最后一段工作经历,还是退休之后,父亲都热心于广东省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其中,在1983年,他帮助陈山村建设一座“铁夫画阁”,让当地“铁夫故里”的“名片”更加亮丽。 据悉,李铁夫是艺术大师、革命家,是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他与李超一样,祖籍都是陈山村。 20世纪80年代,经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油画大师胡一川的推介,李超注意到了李铁夫生平事迹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巨大教育意义,便推动在故乡建设“铁夫画阁”。 陈山村当地人士回忆,当年无论是画阁的选址、建设资金的筹集、画阁的设计,甚至是建筑材料的购置运输,李超都给予大力帮助。在他的奔走下,“铁夫画阁”建设得到广州美术学院及鹤山政府、陈山村当地的积极支持。最终在1983年,也就是李铁夫出生的114年后,“铁夫画阁”顺利落成。当地乡亲都感动地说,李超为家乡“迎回了”李铁夫。 旧居内展现光辉一生 2020年,陈山村将李超旧居升级改造。据悉,陈山村委会对李百山等李超家族后人进行深入的资料采集后,制作了丰富的文字介绍与图片资料,全力还原李超故居的原貌,展现李超一家的生平事迹及革命故事。 记者日前到李超旧居采访时看到,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展示内容丰富,涵盖了李氏家族繁衍历史、李超成长岁月、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经历、十万大山战斗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工作经历以及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等内容。此外,纪念馆内还介绍了李超三个姐妹李平仙、李平祝、李平心和弟弟李鹤年的革命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旧居内还展出了李超逝世后《羊城晚报》采写的“俯仰天地间 磊落一报人”报道。看到这份报道时,李百山激动地对记者说,父亲生前一直很关注《羊城晚报》,还专门制作过一本《羊城晚报》不同报道的剪报,“感谢《羊城晚报》还记得他这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