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华丽丝和廖玉玑:中国现代音乐史传奇母女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12月08日        版次:ZHA11    栏目:    作者:Alan Kovacs Liau(艾伦·科瓦奇·廖)、李海婵

     华丽丝(左一)与廖玉玑在上海演奏

     青主与华丽丝的作品出版

     《音境——华丽丝、青主创作乐歌第一集》是研究华丽丝艺术歌曲最重要的参考乐谱

     德国音乐家华丽丝

     华丽丝与青主在德国相识相恋,尝试用中国诗词谱曲

  

  文/图 Alan Kovacs Liau(艾伦·科瓦奇·廖)

  

  编者按

  

  12月10日,是德国音乐家华丽丝的诞辰纪念日。她是惠州籍音乐家青主的结发妻子,与中国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在华丽丝的帮助下,青主才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中国音乐学者梁茂春曾撰文表示,华丽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乐坛上一个独特的、很少引起关注的现象,是外籍作曲家中对中国诗词最感兴趣、谱写作品最多的人。然而,相比于青主的声名显赫,华丽丝及其创作的艺术歌曲却鲜为人知。

  华丽丝与青主离异后,独立抚养女儿廖玉玑,把她培养成为卓有成就的小提琴家。日前,记者辗转联系到廖玉玑的次子、中提琴家艾伦·科瓦奇·廖。他从回忆个人家史的角度揭开20世纪中国音乐史这段尘封已久的故事。

  (李海婵)  

  

  2022年是我的母亲廖玉玑的百年诞辰。那时,她同父异母的弟弟、音乐学家廖乃雄建议我写她和她母亲华丽丝的生平,“因为这两位女性不仅仅是廖家人,更属于中国近代音乐史!”

  回首我们的家庭,从欧洲,到中国,到南美,音乐把我们和三个地方连接起来。我们在中国有特殊的根,外婆华丽丝和母亲廖玉玑都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长久的影响。用外公青主的话说:“生活是悲苦的,而只有最美妙的音乐才能让我们欣赏生活之美,并体味其中的真谛。”

  

  德国相识相恋 尝试古诗词谱曲创作

  

  我外婆本名是荫嘉·海因里希,1895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从小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能够随手弹出听过的曲子。她的家庭好友、音乐家阿道夫·斯坦曼听到她的演奏后,决定资助她。除了给她上课,还经常带她去柏林歌剧院看排练。后来,荫嘉考入了德国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声乐、小提琴和作曲,并曾在柏林演唱歌剧。

  有一天,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当地报纸上登了一则征求私人教师的广告,荫嘉去应征。慢慢地,荫嘉发现这个叫廖尚果的年轻人并非一般学生,家世背景显赫。他出身于广东惠州书香门第,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调教下熟读传统诗歌和哲学。他天资过人,10岁就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17岁时,廖尚果考入军校,并于次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因亲手击毙潮州知府而立下军功,荣获了国民政府奖学金。他在1912年赴德留学,在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学音乐。

  在荫嘉的帮助下,廖尚果在小提琴琴艺方面进步神速,很快又学习钢琴和作曲。两人交往过程中,尚果时常为她朗诵中国古诗。荫嘉被底蕴深厚的中国诗歌以及廖尚果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也爱上了中国文化。

  1919年至1920年,在梁启超访问柏林的欢迎宴上,荫嘉以李白的《清平调》谱曲并为梁启超演唱,这是她最早尝试用中国诗词谱曲。在同一时期,廖尚果也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出大名鼎鼎的《大江东去》。从中不难看出,廖荫嘉在音乐上给予尚果巨大的帮助。

  2015年,中国音乐学者梁茂春教授发表了《华丽丝的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纪念华丽丝诞生120周年》一文,他写道:“1920年夏,廖尚果在德国柏林谱写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谱曲),同时还构思了歌曲《夏夕》(青主自度曲)。可以说,青主的这两首歌曲是他们恋爱时期的艺术产品,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荫嘉对廖尚果的深刻影响。”

  

  携手“亡命乐坛” 音乐创作迈向高峰

  

  慢慢地,两人的友谊变成了爱情。1921年,荫嘉与廖尚果在柏林结婚。与此同时,尚果历经艰难,完成大学学业,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结束了在德国的求学生涯。次年,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廖尚果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秘书等职,但他十分耿直,与校长蒋介石存在了较深的芥蒂。

  1926年,荫嘉带着4岁的女儿廖玉玑万里寻夫来到广州,也曾加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协助工作。1927年风云变幻,曾狂热激进的廖尚果遭到通缉,被迫只身逃亡香港。不久,荫嘉母女也逃到香港。几经辗转,廖尚果前往上海,受到留德时的老同学萧友梅的聘任,担任国立音乐院校刊主编,化名青主,由此开始了他“亡命乐坛”的生活。

  1928年,荫嘉携女儿也来到上海,受萧友梅所聘,担任国立音专外籍教师。萧友梅以荫嘉在香港起的化名“Ellinor Valesby”译“华丽丝”为其中文名。从此,青主与华丽丝开启了两人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时期。那几年,青主在朋友的协助下开办了书店,专营舒伯特、舒曼等的艺术歌曲,以及青主为其译配的歌词,并售卖毕加索、夏加尔等名家的复制品。

  青主和华丽丝在音乐创作、著述、教育方面成果累累。青主的音乐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都由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他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也创作于1930年。华丽丝的所有为中国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也全部在这一时期产生。积聚经年的创作冲动,在时机顺遂时尽情地喷涌而出了。1931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艺术歌曲集《音境》,作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中的一种。这本曲集成了研究华丽丝歌曲创作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代表了华丽丝音乐创作成就的一个高峰。

  关于与妻子的创作,青主曾说:“如果没有华丽丝,我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尤其是在钢琴伴奏方面。”

  当时一家人住在法租界,在上海的生活是相对快乐的。廖玉玑上的是德国“威廉皇帝学校”,很早就开始与母亲华丽丝学习小提琴。每天下午,廖玉玑放学之后就回家练琴,母亲会在钢琴上为她伴奏。廖玉玑回忆说:“我们一家三口会在不同的楼层:父亲在顶楼练长笛,我在二楼练小提琴,而母亲则在一楼教学生弹钢琴。这是一段平静而美好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廖玉玑沉浸在诗歌与音乐之中,也体验到了两者交融之美。

  好景不长。1932年,华丽丝与青主离婚。华丽丝继续在上海音专任教,并在德国福音教会担任管风琴师。青主的小弟廖辅叔回忆说:“华丽丝对年轻学生爱护有加。付不起学费的,她就免费上课。她经常在家里组织音乐会,让学生多积累表演经验。她的学生当中有日后成为著名作曲家的陈田鹤。”廖辅叔本人也得到华丽丝很多帮助。她虽然和青主离异,但是仍然让廖辅叔住在自己家里,并且帮助他精通德语、英语,为其日后成为翻译家、音乐美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5年,华丽丝还在吴伯超成立的“国立音乐学院附属少年班”担任教师,不仅教音乐理论,还用古典诗歌文学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很多人成为了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艺术团体的首席。

  

  17岁登台独奏 廖玉玑培育出中央乐团小提琴首席

  

  作为单身母亲,华丽丝对女儿廖玉玑倾注了全部的爱与栽培。随着廖玉玑琴艺精进,华丽丝意识到应该为女儿请更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就这样,廖玉玑拜上海工部局乐团首席、奥匈犹太小提琴家阿德勒,以及中提琴首席、奥地利犹太人普度什卡为师。

  廖玉玑在两位名师的指导下,很快崭露头角,17岁就在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的协奏之下担任小提琴独奏,是当时上海乐坛的一件盛事。

  1940年考入工部局乐团之后,廖玉玑仍然多次作为独奏者演出协奏曲,包括1943年演奏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以及1946年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廖玉玑自己也很早开始教琴。在她教过的中国学生当中,杨秉荪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

  20世纪40年代,廖玉玑结识了来自奥地利的厄文·科瓦奇,他是一位会计师,也是一位不错的业余钢琴家。两人恋爱、结婚,后定居阿根廷。廖玉玑就在门多萨国立库约大学谋到大学乐团副首席的职位,同时担任门多萨音乐表演艺术学院教授。

  后来外婆华丽丝也移民阿根廷,以教声乐为生,但是和中国、青主就此断了联系。她曾经多次去信寻找青主,很久之后才得知,青主已经于1959年去世。

  后来,母亲才和她同父异母的弟弟廖乃雄联络上。乃雄舅舅带着女儿廖冲来阿根廷探望我们。廖冲与图科曼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并与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出了德沃夏克《钢琴五重奏》,而我是该四重奏团的中提琴手。直到多年后,我才真正了解到我的中国家庭在近代音乐史中占据多么不寻常的地位。

  

  文脉链接

  

  不会说中文的华丽丝如何为古诗词谱曲?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纵观华丽丝75年的音乐人生,有三分之一的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段创作的时光。记者发现,近年来,华丽丝所谱写的一批中国诗词艺术歌曲逐渐被挖掘整理,并展示出来。今年6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组织了音乐会,首次系统呈现华丽丝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也让观众了解了外国音乐家心中的中国诗词意境。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华丽丝留存于世的中国艺术歌曲近20首,有专家认为,华丽丝创作体现的是欧洲较现代的(瓦格纳之后的)艺术歌曲理念:注重用音乐表现诗的意境,歌唱曲调近似一种遵循诗意的朗诵,而钢琴伴奏也作为作品的重要部分来刻画诗意,这对当时的中国乐界来说是全新的。

  中国音乐学者梁茂春教授也曾高度评价:“是她(华丽丝)开始将西方的后期浪漫派、印象派的艺术歌曲创作观念带入中国,她以一批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注释写的艺术歌曲亮相于中国乐坛。”

  除了艺术歌曲创作,华丽丝在教学、演唱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她是国立音专最早的外籍教师之一。1931年11月,为纪念歌德逝世100周年,华丽丝举办了“歌德歌乐独唱音乐会”,通过演唱以歌德的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向中国听众介绍德国音乐文化。

  华丽丝,一位德国人,连中国话都不会说,却留下了一批为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而且都是艺术品位很高的原创歌曲。这不禁让人好奇:华丽丝究竟是怎样为中国古诗词谱写音乐的?

  梁茂春曾在《华丽丝的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纪念华丽丝诞生120周年》一文揭开了谜底。廖玉玑曾给梁茂春回信说:“当她(华丽丝)听到吟诵中国诗词的时候,她会立刻想象怎样唱这些诗歌。由于她能轻易地在钢琴上为自己的歌唱伴奏,这些诗词也就被创作成歌曲了。”

  华丽丝能够听到中国诗词的吟诵之声,是因为青主喜欢吟诗。廖乃雄曾撰文回忆,青主每天总要抽空用惠州家乡方言的声调,独自吟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每当青主用广东话拖长声调来吟诵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华丽丝从中获得谱写艺术歌曲的灵感。

  令人唏嘘的是,自华丽丝与青主离婚后,就再也没有自己创作过歌曲了。“华丽丝和青主的音乐创作谁也离不开谁,离了谁都无法进行下去。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离异是真正的‘两败俱伤’,是无法弥补的中国音乐的损失!”梁茂春曾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