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建筑中西合璧 |
斗门茶楼旧址为珠海市历史建筑 |
旧街石柱上留下了百年老店存在的痕迹 |
修缮后的古街重焕新颜 |
旧街游客熙熙攘攘 |
文/杨雪薇 图/李旭 《斗门旧街》诗云:“清风民韵中西合璧,巨贾富商店铺齐肩。”这是诗歌对斗门旧街繁荣的赞美。 清末民初时期,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的斗门旧街展现出 “九曲十八弯”的辉煌:商贸往来络绎不绝,盛极一时,是当时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以及粤澳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2013年,历史厚重的斗门旧街因其保存完好,入选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3年,旧街又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络绎不绝到访的游客,宛如走进时光隧道,穿越百年。 珠海唯一完整的骑楼街 斗门旧街全长500多米,宽7.5米,由石板路串联贯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商坐卖四方云集,是一条集市贸易商业街。它起源于明代已成的斗门墟。据《香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斗门已成墟。乾隆二年(1737年)建城池,“城方一里,乾隆二年建,周围二百丈,高七尺五寸,上厚四尺,下厚五尺,雉堞用砖,东西城上各设台楼一座”。嘉庆和道光年间,当局均对城墙进行过修缮;清雍正年间,黄梁司巡检署设黄梁都城(即斗门墟);民国时期,斗门墟是中山八区区府驻地。其时,墟内已有居民500多户,店铺几十间,一条长300米、宽4米的石板街和两条横巷,被称为猪仔街、卖姜街、卖糍街,还有专门摆卖竹木柴炭的露天贸易场所。夏历每月的二、五、八日为墟日,每逢墟日,来自区内外的农民、渔民、商客到墟内进行贸易活动,街市甚是热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大开,据《斗门镇志》记载,“初时居民是外来的小商小贩寄住,后逐渐定居,全墟分三个管理片区:大马路片区、民主街片区、南村片区,构成了全镇的集市贸易中心”。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每逢墟日,墟内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热闹纷繁。周边的商人、本地的华侨和外国传教士看中了斗门土城,纷至沓来,投资经商、建教堂。此后墟内街道洋货繁多,逐步加快了斗门土城的中西商业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之后,在主街道两旁逐步建起了平房式的店铺,这就是斗门旧街的雏形。 斗门旧街曾经盛极一时,有史书记载:“在九曲十八弯,且只有几块石板约4米宽、约300米长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每逢墟期,墟内车水马龙,来自各地做买卖的人接踵擦肩,茶楼酒肆兴旺,除墟内的坐贾和作坊外,还有那些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等不绝于市。”构成旧街主体的大马路、二马路及民主街等街道也在民国中期渐次兴建完成。斗门旧街建成以后,商贸发达,成为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是一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珠海市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相对完整的骑楼街。 独特中西交融建筑风格 行走在斗门旧街,华洋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最为引人注目。这里的建筑外形融合巴洛克、古罗马、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等多种建筑风格。 据了解,随着商贸的发展,原来墟市的场地颇为局限,且商铺为木质结构,极易引发火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加拿大牧师、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统筹规划设计的斗门旧街,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吸取南洋岛国的建筑理念、加入了中国岭南建筑的风骚,有机融合而成。 全街呈“丁”字形,汇聚了200多间商铺、500多户商家。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保留着高挑的骑楼风格和典型的欧式外饰;房顶上竖立着的尖顶装饰柱,拱形门窗上镶嵌着七彩缤纷的压花玻璃,门厅上悬挂着精致的欧式壁灯,墙壁上雕刻着繁复花纹,尽情展示着典型的西洋风格和浓郁异国情调。 独特的西洋建筑风格与旧街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明中期以来,澳门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成为中西贸易、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邻近澳门的香山南部地区,成为内地接触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这种特殊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很好地诠释了近代以来以澳门为中心、珠海为走廊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和谐共荣的接触样式。 与此同时,珠海地处中国南海之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产生了大量的海外移民。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巴洛克建筑风靡的时期,生活在美洲的侨乡们在移居国的建筑文化氛围里受到主流建筑风格的感染,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新鲜事物带回家乡,引发了岭南地区特别是以侨乡为代表的骑楼建筑样式的仿巴洛克风格的盛行。由于这种风格以华丽变化的装饰著称,很能代表华侨祈望生活丰富多彩、富足美好的愿望,因而在斗门旧街迅速流行,成为骑楼建筑中最主要的样式之一。 当然,斗门旧街的主体虽然采用了西式风格,但也不是照抄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平面布局的风水理念到内部装修的花纹图案,形成了外西内中的建筑特色。 开放包容促进商业发展 斗门旧街地处的斗门墟,不仅是珠海地区最早的墟市之一,而且几百年商贸不衰。 鸦片战争后,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外来商贩在斗门墟场寄位,形成初步的集市贸易中心。民国时期,斗门墟交易兴旺,除了经营本地特色产品,也不乏经营洋布、外来百货,汇通海外的金庄等。 在斗门墟的带动下,明清至民国时期斗门地区还出现了沙龙墟、荔山墟、五堡墟、大赤坎墟等集市,在方圆十余公里的地区内,如此密集的墟市,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也较罕见。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轻视商业的发展,斗门却以斗门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 斗门旧街的繁荣,体现了当地对商业发展的重视,这与斗门人得风气之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据了解,自清代起,常有船只往来于香港、澳门、广州、石岐等地。斗门旧街兴盛时,除了斗门本地人之外,还会集了周边新会、中山、澳门人士,甚至是华侨眷属,南来北往的经商人士也常会聚在此。 斗门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也愿意主动学习。这种开放的意识又促进了对进步事物的吸收,一些新的具有现代元素的事物,无论是舶来的西洋货物、建筑风格,还是先进的商业模式、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社会思潮,往往能顺利进入斗门本地社会。 据悉,珠澳地区被学界认为是近代中国连接世界的最早桥梁,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斗门旧街所拥有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体现出这里是“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珠海历史文化鲜明的特点。 繁荣盛景推动社会进步 踞城临海、水陆畅达的斗门旧街,是当时的珠三角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 斗门旧街繁荣昌盛时期,道上车水马龙、人群接踵摩肩,江湖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商贾坐贩数不胜数,作坊、茶校、酒肆熙熙攘攘,外币、洋货充盈市场,来自周边五乡十八村的各类农副产品堆积如山。有品类繁多的专营店铺,如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中药店,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米铺;还建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福音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斗门旧街的侨汇金融业务。斗门是著名的侨乡,早在民国九年(1920年) 斗门镇人赵崇光就开办了“金山庄”(钱庄),后又有“南方”“顺昌盛”“兆兴隆”“胜兰”等7家“金山庄”陆续开业,经营侨汇收转、借贷等业务,很多华侨把在国外赚到的钱,通过“金山庄”汇回家乡,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养家置业,较富裕的还在国内办工厂、捐校舍、济乡民,做慈善。直到195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斗门营业所开业时,还有“章荣”“南方”“顺昌隆”“永同昌”和“兆兴隆”五间“金山庄”在继续经营侨汇业务。到1958年,这五间金山庄联营,取名为“斗门侨批业联营社”。这在当时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经营侨汇金融兑换业务的商号,也是当时广东省经营该类金融业务最多的商铺聚集区之一。 斗门旧街还是当时斗门文化教育的中心,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黄梁都乡学,后咸丰八年(1858年)更名为凤岗乡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 ,由两广巡抚荔山人黄槐森主持再更名为“和风书院”,成为当时黄梁都(镇)及中山县七、八、九区的最高学府。 斗门的开放带来了进步。现代意义上进步的思想观念、进步的变革和革命思想,都能够在斗门旧街和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落脚点,从而不仅在客观面貌上改变着旧街,也推动斗门汇合到革命洪流中去。这里较早出现了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者,如珠海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小濠涌支部,以及以邝任生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人,奠定了这一地区红色文化的基因。 此外,不尚虚言、脚踏实地是斗门人实干精神的诠释。斗门旧街的建设和发展,是本地商民以及在外乡或域外的斗门人通过实践努力干出来的。可见斗门地区的近代化,更多是以商业发展的形式来推动,这或许是旧街能够在斗门地区居于如此重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时代洪流造就兴衰沉浮 斗门旧街商贸发达,是当时中西商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特别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商业繁荣的斗门吸引了珠三角的许多客商前来采购。洋货在斗门旧街堆积如山,许多商铺的楼上楼后既是住宅,也是仓库,连铺前的走廊都堆满货物。 今年83岁的南门村历史文化传承人赵承华回忆:“斗门墟土城的全盛期是抗战前的1935年至1936年,那时候,市场繁荣、百业兴旺、社会稳定,是不夜之城,带动整个斗门地区乃至新会沙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发展起来。当年的繁华,在老一辈斗门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不幸的是,日本侵华对斗门旧街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斗门镇在党的领导下,工商业繁荣,锐意建设,镇内干路由原来的“丁”字形变成了“工”字形,人车拥挤,顿成繁华地区。不过斗门旧街还是逐渐衰弱。有研究者指出,斗门老街是水运时代的产物,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陆运交通的发展,直接导致老街偏于一隅。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旧街终于成为今天的样子。 为了加大对斗门旧街的保护力度,斗门区政府已经将其纳入《珠海市斗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并制定了 《珠海市斗门区斗门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详细分析了其现状与再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列出了保护规划范围及要求,提出了环境整治与用地调整、景观空间结构、交通旅游线路组织等方案。 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1月,斗门旧街接待游客约162300人次。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斗门旧街在失去其原有作用的同时,其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凝成的文化价值,在今天已逐步被世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