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长燃不熄的非遗之光 惠州人乡愁的坐标

来源:羊城区域     2024年06月14日        版次:ZHA09    栏目:    作者:贺沁怡

     5月1日,惠城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现场热闹非凡 惠城文旅供图

     市民、游客驻足在惠州方言展板前仔细阅读内容

  

  文/图 贺沁怡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在中国人心中,故乡二字具有极重的分量。年轻时,人们不论去到何处,家乡的景始终在心里,家乡的情亦延绵不断,待到年老,落叶归根又成了最大的念想,可见乡愁贯穿了人的一生。

  日前,在惠州文化地标之一的水东街上,坐落着惠州一区二县的非遗展示馆。又逢端午佳节,时人归乡,不少市民、游客前往展馆参观,或睹物思乡,或初识惠州文化。

  

  逛古街游展馆 730米享144项非遗

  

  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的水东街,素有“东江首埠、惠商祖源”的美誉,其自北宋元丰年间形成,经历几度风雨几多浮沉,有过盛极一时,也有过惨淡斑驳。水东街承载了惠州人深厚浓郁的感情,其出现在惠州史上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如连接归善县城和惠州府城,奠定“一街挑两城”格局、成为东江流域水陆货运的集散地,聚集了“水东二十二行”、东湖旅店在抗日战争时期见证了“粤港秘密大营救”……在每一位惠州人心中,水东街不仅代表了儿时回忆,还代表了惠州历史记忆和惠州文脉所在。如今,水东街经过多次改造完善,旧貌换新颜,成为了惠州市民和游客散步、打卡的古街景点。

  2024年2月6日,惠东非遗展示馆和龙门非遗文化馆于同一日在水东街正式开馆;5月1日,惠城区非遗展示馆紧随其后落地水东街。至此,730米的街道上汇聚了惠州一区二县的非遗展示馆。据悉,三家非遗展馆将全方位展示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4项、市级非遗37项、区级非遗15项、县级非遗77项。

  “没想到在老街上,可以看见这么多非遗。”“好大一盏花灯!”“这里有一条木船!”“麒麟头上好像有三个红艳艳的太阳!”水东街上,游览的市民、游客连连感叹道。三个展馆因位置接近,且都在门口设置了玻璃橱窗,路过的行人都可一览橱窗之景:龙门展馆悬挂了虎头花灯;惠东展馆摆放了疍家屋船;惠城展馆展出了东江麒麟舞的麒麟。据了解,有粤中古邑美称的龙门展馆集中展示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包含虎头花灯、林村盒箩、舞火狗、龙门农民画、蓝田织带仔、龙门大笼糍、龙门年饼、龙门上灯、龙门山歌、龙门做棚、龙石头醒狮、王赛春堂梅花拳、王赛春堂舞貔貅等等;惠东展馆突出展现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及特产,如惠东渔歌、惠东盖子狮、舞鲤鱼、疍家船屋、惠东稔山女子戏等等;惠城展馆则以民国时代作为风格背景,通过鹅城故事、东江麒麟串联起惠州古城旧貌、鹅城老记忆照片、麒麟墙绘等展板模块。

  哪怕是周中中午艳阳高照,也有不少游客在水东街漫步。部分游客或急不可耐拉着小伙伴一同入馆参观,或在门口驻足拍照打卡,或与友人在门口交谈怀念印象中的非遗。

  展馆涵盖非遗内容之丰富,如何不让人走马观花、转头即忘?记者跟随游客一同参观展馆内容,结合游客反馈,得出“三看法”:以“眼”看。龙门展馆一楼将龙门农民画作为地板,每一步都能看到脚下玻璃中摆放的生动画作,一步一“重彩”,一步一“明艳”;惠城展馆以惠景全图立于入口先声夺人,多处摆放着风格独特的麒麟头,一步步加深观者对东江麒麟舞的脑内印象;以“耳”听。惠东展馆内不同处播放着惠东渔歌、惠东山歌、惠东稔山女子白字戏的唱段,地方语言环绕整个展馆,余音绕梁;以“鼻”嗅。豆腐花、年饼、蜂蜜酒、山茶油……三个展馆内都陈列着用礼盒包装的当地色香味俱全的特产。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试问你对当地非遗项目还会没有印象吗?

  

  记忆深情感浓 千年家乡非遗薪火相传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每每提及乡愁,人们总会借太阳月亮、山川江河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当下科技发达、交通便捷,人们又通过什么来描绘自己心中对家乡的思念?思乡之物是一要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二又能承载民众城镇乡村记忆的物品。非遗集这两大要求突出重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乡愁文化代表之一。而非遗传承又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个人的事,更是一代代人的事。于非遗而言,传承的人愈多,文化赓续的机会越大,其生动诠释了一种人与技艺、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这就是我和你提到过的龙门农民画!上面描绘的场景,是我家乡的文化!”市民何先生高兴且骄傲地向友人介绍着地板上一幅幅色彩艳丽、构图饱满的画作。他表示,到外省上大学后,自己逐渐意识到龙门文化的独一无二,随后多次向好友科普、展示家乡的文化。据了解,龙门农民画诞生于龙门浓郁多彩的土壤当中,其将人们劳作、节日、生活的日常以明艳多彩的方式记录在画纸上,整体大气磅礴,在展出淳朴自然的乡村气息的同时,还展现了岭南传统民俗独特的色彩。这一次,何先生找到机会带上朋友亲眼一览龙门的非遗,他向朋友介绍着画作上的场景,有他亲身经历过的日常,有他听闻长辈描述过的记忆。“能有这样一个集中展示非遗的展馆特别好、特别方便。”

  往前几步的惠东展馆,几位中年人站在张贴着“寻迹东坡 惠州Citywalk惠东非遗展示馆服务点”的蓝色标识旁聊天,他们都是在惠城工作多年的惠东人。“看到惠东文化走到了惠城,很感动。”他们感慨有些当地文化自己都未曾有过了解,此次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新增见识,“要让更多人知道惠东非遗!让惠东渔歌、山歌唱出惠东,传播出比大海还宽广的范围。”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的陈姨在看完惠东山歌展板后,与朋友小声讨论道:“都是客家山歌,越秀和惠东的山歌还是有不少差异的。”她表示,客家山歌虽都以客家方言吟唱,但受到南方各地区的民歌成分、当地其他方言影响后,自成风格体系。如广州客家山歌具有的广州四句板腔调,惠东客家山歌不具备;而惠东客家山歌中含有的正板山歌、五句板山歌,广州客家山歌就没有。“一句唱出,便分晓山歌来处。南方地区多、文化多,百花齐放!”

  惠州当地交汇着多样文化,如客家、潮汕、广府文化等,因此也具备了多种方言。其中,惠州话作为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有千年历史。在惠城展馆二楼,惠州方言的介绍展板前吸引了不少游客在展板前“牙牙学语”。“出门在外,若能与人以惠州话交谈,身在外乡也有家的温暖。”惠州本地人周伯表示,“可惜现在没有多少后生仔会说惠州话了,要不就说得不标准。”大学生小曾对此表示赞同,比如大家都会默认广州人都会讲粤语、福建人都会讲闽南语。小曾曾被问到作为惠州人是否会讲惠州话时,他因从小只说普通话故回答不会后,他人震惊的表情令他感到些微的局促。“我现在学会了!偶尔有人询问我,什么词什么句用惠州话该怎么读、在惠州话里是什么意思时,我很高兴为他们解惑、解答。”

  

  体验新传播广 非遗衍生品备受青睐

  

  留存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是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近年来,诸多博物馆、展馆针对非遗推出各种各样的非遗衍生品,即消费者熟知的联名周边。衍生品针对非遗的设计与推广,有力赋予了非遗鲜活力与生命力,再通过不断优化非遗衍生品,突出其蕴含的内涵与理念,实现非遗传承与现代审美、产品功能、市场需求的统一,达到推动非遗变“活”的目的。而非遗体验活动则以亲身体验带动自发宣传,让非遗知识被更多人熟知,文化“一传十,十传百”。

  “请问这里有特色章可以盖吗?”“请问有惠州纪念硬币出售吗?”……三家展馆内,不少游客参观后会找到展馆工作人员进行询问。惠城展馆工作人员表示,日前,一位来自东莞的女士看中了惠州瓷器冰箱贴,本来是打算购买五个,但展馆内恰好没有补货,需要暂留一款用于展示,因此她只拿下了四个,遗憾而归。

  “除了免费的集章受到多人的欢迎,绘制东江麒麟头石膏挂件、摆件也很畅销。”何谓东江麒麟?据《惠州府志》记载,小金口麒麟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通过舞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其中麒麟形象独特、颜色鲜艳。麒麟头浑圆无耳,前额有标志性平角,整头刻有浮雕吉祥图案,如龙、凤、八卦、祥云等;色彩则以红、绿为主色,白、黄、金、黑作为辅助色,点缀麒麟头的整体色彩。从广州来旅游的何女士,便被东江麒麟头吸引,当场选择了一款石膏挂件进行描绘。石膏挂件虽小,但是该有的细节一个不少,她在绘制过程中专心致志,一边对照参考旁侧的原物,一边对手头的石膏进行涂色。其间,不时与工作人员了解麒麟舞的历史。据悉,东江麒麟的麒麟头是整个工艺中最为复杂之处,制作一个麒麟头,至少需要25天的时间。石膏挂件虽然是以涂色为主的工艺品,但是想要呈现出色彩效果,毗近东江麒麟的绚丽,也需个把小时完成。

  文创备受游客青睐,惠州特产也不甘落后。年过五旬的周姨一踏进惠东展馆,双眼快速一扫门口摆放的特产,便开口询问:“这里有没有惠州梅菜呀?”工作人员上前引领她至特产展区时,她不断夸赞惠州梅菜味道好,让她念念不忘。“我和朋友短途游的时候来过这儿,当时买了些梅菜回去。一尝,味道真的不错!”与周姨一同来的朋友也称赞惠州菜肴中的梅菜扣肉色香味俱全,值得多次下馆点单。

  此外,龙门展馆和惠城展馆在平日里会举办体验非遗、学习非遗的相关活动。龙门展馆二楼有集交流、体验、教学、培训、推广等于一体的龙门农民画研学基地;惠城展馆二楼定期开展少儿、成人非遗活动,集多样化展示、文化体验、研学品读于一体。“近期,我们为儿童节、端午节举行了一系列的非遗体验活动。有剪纸自制书签活动、宋氏点茶体验活动、李家拳授课活动、水北民谣学习活动等等,大小朋友都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据惠城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六一”举办的非遗剪纸书签活动,广受小朋友好评,靓丽独特的书签也吸引了不少到馆的游客购买;端午期间亦都人流不断,全天都有小朋友来参加制作龙舟、龙灯。

  

  文脉链接

  

  端午新“艾”潮

  年轻人有自己的过节方式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挂艾作为端午佳节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流传至今,每逢端午,每家每户都充斥“艾”的味道。人们会将艾草包扎成束倒挂门口,或直接在门口点燃艾条熏艾,简朴方便。

  近年来,普通的艾草,或搭配上菖蒲叶、黄金球,或搭配上小竹扇、小箩筐,摇身一变成了艾草花环、艾草竹篮、艾草竹编挂件、艾草祈福门饰。稍微一想,家门口挂上精美装饰又具有节日气息的特色挂件还能点缀别样的生活气息,是不是心动了起来?诚然,商家与卖家的想法一致,各大网络平台随着端午临近热销起了这款新颖艾草挂件,但价格高低不一,低则十几元,高则多达几百元。

  6月7日一早,城区某花艺店便忙碌起来,店主起床后便忙着制作新式艾草花束。花束中有夹带香樟叶、黄金果、喷泉草的款式,也有穿插向日葵、黄金球的款式。外包装也有不一样的选择,以五彩绳包紧包装纸或麻布、小的或大的艾草香囊、印有“端午安康”的书法小卡片。可谓五花八门,任君选择。“预订艾草花束的大部分客人都是年轻人,目前已接了不少订单。”店主表示,“花束价格在38到188元之间不等,看客人挑选的素材、款式来定。除了网上的订单,店内一天现卖艾草花束也有近50单。”

  “一束艾草加些包装竟要几百元!”刚毕业工作的小李表示,在平台上一刷到精美的艾草花束,心便蠢蠢欲动起来,但当看到价格上的三位数,她立刻就放弃了购买。“我家在乡下,家门口出去随处都是新鲜的艾草,不如自己做一束算了。”说干就干,小李立刻在平台上下单了自己喜欢的装饰品和包装纸,加上采摘的艾草,最后仅花费十几元,就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端午艾草花束。

  有人喜欢精美,有人则喜欢朴素。博西小黄家,每年端午,都会在家门口挂上艾灸条,点燃后,艾的味道可以弥漫好几日。“这个味道已经刻在我DNA里了。”小黄笑言,“现在我也学着爸妈的方式过节,逐渐成了记忆里的长辈。”农历五月初三,小黄在端午假期第一天就备好了要用的艾灸条。待端午当日,她将筷子插在艾灸条上,再用细绳绑在烧烤签子和筷子之间,确保不会滑落,再把烧烤签子插在家门外,准备一个铁盆装落灰,便大功告成。

  新“艾”潮为何会如此火热?可以看见,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年轻人,他们重视仪式感和节日带来的情感需求,愿意进行节日消费。不论是对艾草花束添加现代审美,还是对节日传统民俗进行创新,这样的消费和行为带动起了所属节日的热潮和文化自信。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生命力,同时连带着创新节日衍生品,赋予节日文化新活力,加强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二度认知。

  

  本期策划统筹 陈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