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际岚 那天,香港一位青年诗人发来照片,《台港文学选刊》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特藏馆,包括创刊至今的每一期,还有电子扫描版。照片中的书架上,排列着三百多期杂志,睹物思往,我眼前出现一道跨越山山水水的彩虹。 四十年,并不短。当年,办刊人都还年轻,现在却已垂垂老矣。为选刊撰写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的是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他言简意赅地阐明办刊意义和刊物定位:“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他还附上一封信,信中说:“遵嘱为《港台文学选刊》写了代序,你们看是否能用,请修改。清样送我一阅。”此文用了习惯性的“港台”提法。我们考虑再三,改称“台港”,包括刊名调整为《台港文学选刊》,原先系“代序”,后也改为“代发刊词”。项南欣然采纳这些意见。他在信里还对将出的创刊号个别作家作品的排序提建议,并说“当否请酌”。 选刊老顾问包括萧乾、毕朔望、曾敏之、杨云等人。在《台港文学选刊》创办10周年时,著名诗人、台湾《创世纪》诗刊创始人洛夫赞曰:“十年,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一部人文历史便如此完成:/完成的不仅是一座桥梁的使命,/更是一种使海内外中国人的,/千万缕情的交融,/千万颗心的凝聚的工作。”萧乾热情慰勉:“我佩服《台港文学选刊》的编者十年如一日的苦干精神。”他们赞许的“苦斗”“苦干”,都体现了一种“坚持”。 这种“坚持”,至今已持续了整整四十年。四十年的“坚持”,是坚定,坚定不移,是坚韧,坚韧不拔。依靠这样的定力和韧劲,《台港文学选刊》终于走到了今天。其间,有太多的苦痛和艰辛。由于种种原因,其间,选刊曾短暂改版,但始终没有改刊,更没有停刊,打个比方,虽曾偶或“变脸”,但始终没有“变心”,文学审美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始终是选刊的一贯追求。 办刊历程,漫长而又坎坷,困难重重。早先几次拜访萧乾先生,他一再当面勉励,要坚持下去,时间会证明,办《台港文学选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历经四十年,“坚持”,确实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台港文学选刊》已成为一扇文学窗口,一条文化纽带,一座学术平台,还可以再加上一条:一种精神象征。《台港文学选刊》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必然。“打开这一面长期被锁闭的窗口的这些人们,不仅是走在中国文学开放前列的先行者,也是勇敢地向着成见和偏见的挑战者和实践者”,这些充满情感和锋芒的话语,来自著名作家、评论家谢冕先生。 一日选刊,一世选刊。这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情怀。
-
即时新闻
坚持的意义
来源:羊城区域
2024年12月31日
版次:ZA15
栏目:
作者:杨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