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岭南盛会聚焦传媒变革
新闻传播教育探索创新

来源:羊城区域     2025年04月02日        版次:YD12    栏目:    作者:陈亮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3月28日,春日的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内,一场聚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盛会——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盛大启幕。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产业发展规划的精彩亮相、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的正式揭牌以及岭南文化大模型的重磅发布。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同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在广东主流媒体领域激起千层浪,也在新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和科研领域泛起层层涟漪,带来了全新的要求与深刻的思考。

  本次大会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人才有哪些启发?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副书记支庭荣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基地主任张津广教授等4位前来参会的高校专家。

  

  支庭荣:新闻传播教育亦面临系统性变革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支庭荣认为,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抓住三个重点环节。一是要坚守新闻舆论阵地,做好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毫不动摇的教育方针。新闻是内容维度的。二是不仅仅要重视新闻采写能力,还要重视传播能力、运营互动能力、推广服务能力的培养,这些是运营维度的。三是要加强运用先进科技,特别是AI的能力,这是科技色彩的、理工化的维度。“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跨学科、复合型、视频化、全媒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此次会议促使新闻教育工作者对整个培养体系的改革进行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思考。“内容为王,导向为魂;新闻为本,传播为要;改革为抓手,科技为支撑。这是此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对我们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在内的一整套培养体系的重构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支庭荣说道。

  媒体行业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加强后备人才运营能力的培养,这愈发成为行业共识。支庭荣提到,暨大将深入探索“三三制”模式,平衡内容、运营和技术三大类课程的比重,丰富思政、教学、实践三个板块的界面和内容,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搭建新闻传播人才的多元化能力体系。

  

  侯迎忠:高校面对变革应增设三类课程

  

  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现实要求,侯迎忠认为大学要主动适应,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强化AI大模型和新媒体技术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增加数字媒体技术类、文创产品策划类、媒体融合实践类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要围绕AI大模型、数字媒体技术、媒体融合、岭南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既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又熟练应用智能媒体技术,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创意策划和传媒产业运营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侯迎忠倡议,广东高校新闻学院应当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主动融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洪流中,围绕智能传播人才培养、AI大模型与媒体融合发展、岭南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以及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等方面,通过共同承担研究课题、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同建设AI大模型实验室和岭南文化数据中心、共同举办岭南文化传承活动等,与主流媒体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媒融合。

  

  田秋生:探索校媒协同培养人才

  

  田秋生谈道:“今天的高校新闻院系,要培养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适应媒体深度融合与行业创新发展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需要探索校媒协同培养,在应用实践场景中,开展项目制教学的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广州大学希望与羊晚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同时,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田秋生说。

  

  张津广:将在教学中加强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大会指明了在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和科研项目开展方面,既要持续深耕本土、立足祖国,又要积极拥抱新兴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张津广提到,本次大会为广东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一是要重构人才培养的谱系,包括“T型能力”的培养、技术素养的提升;二是要重塑产学研协同机制,包括“项目制”教学模式,更加积极地参加媒体融合创新大赛等活动;三是重塑价值引领的能力,包括“四力”教育的场景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

  据介绍,接下来,中大新传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融入,积极将新闻学和传播学融入交叉学科的体系中,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和完备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业界导师制,将主流媒体的优秀从业人员引进校园;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生实践制度,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优秀学生送去媒体,参加实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建立实验室,由媒体为高校提供经验、素材、问题和数据,由高校为如何运用数据和回答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