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天地 细微之处有乾坤 ——访五华石雕传承人陈春泉 2021年12月24日  广东建设报记者 誉建业

五华石雕传承人陈春泉醉心雕刻 唐培峰摄

  

  一锤一凿铿锵有力,精雕细琢眉目传神,千刀万刃化作绕指柔……记者在五华石雕厂看到,一件件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石雕瑰宝,在五华石雕传承人陈春泉的敲打下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奇瑰  传“石”之宝

  

  五华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地形地貌复杂,境内石资源丰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区石多,五华人便就地取材,利用锤、凿、标尺等工具,或将花岗岩石凿成门、窗、柱、础、碓、像等,或以石铺桥建梁、筑宫亭台阁,更擅在石上雕刻、飞禽走兽、人物花鸟,雕顽石成器物,化腐朽为神奇。

  从事石雕行当逾40年,五华石雕传承人陈春泉认为五华石雕共同的特点就是粗犷。每件石雕工艺品,都要经过画图、切割、打磨、雕刻等工序,这些他全部熟记于心。

  如今,这些石雕的人物、动物塑像,用石雕装饰的亭台宫阁,其保存年代长久。经过岁月洗礼,不少石雕建筑、雕塑已被列为文物,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初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五华最古老的石桥——华城镇董源石桥,桥券拱采用纵联错缝砌筑法,结构牢固,于1994年被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五华石雕精品的“含金量”同样不遑多让。1959年11月兴建的水寨大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长236.2米,宽6.6米,整座桥没有用任何钉子、钢筋和混凝土,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都由五华石匠独立完成,堪称“石匠之乡”的橱窗。

  

  敢闯敢拼  “石”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前,五华石匠为生计奔走他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都有五华石匠华侨开设的石铺。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五华名师巧匠辈出,组团走南闯北,并且走出国门,参与了越南、几内亚、马里等6个国家的援外工程建设,展现了五华石艺,五华石业也在国际交流中留下了可贵的一笔。

  陈春泉介绍,一开始他雕刻的还是给农村自建房用的门框。上世纪90年代,他专门到广州拜师,开始一心从事石雕,其中尤以石狮居多。当问及哪件作品是他的“满意之作”,陈春泉坦言,几十年来,每一项作品他都精益求精,在他看来,每件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五华从事石雕技工众多,分布面广,像陈春泉这般手艺高超的人还有很多。在各地建设中,“五华阿哥”大显身手,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建筑工程和作品。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石雕,广州市越秀山五羊石雕,澳大利亚的石狮和双环石马等,不少已成为当地的标志。

  

  起而行之  “石”开新篇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兴盛起来,但石雕行业却工作环境差、又苦又累、来钱慢而逐渐被人冷落。身在行业的人陆续逃离,年轻人不愿学,只留下部分老工匠一直坚守,石雕人才日渐凋零。

  陈春泉有两个儿子,但是没有一个愿意跟着父亲学石雕,“他们都嫌这份工作辛苦,我愿意教,可是他们不愿学,也勉强不来啊。”在他看来,传统石雕工艺传承形式多为“传帮带”的方式,这门手艺不仅艰苦,而且周期长,一般人都不愿意学,又或是半途而废。而且,石雕由于工作环境,易引发对肺部有影响的职业病,也使外来者望而却步。

  “如果再不重视这门技艺,五华石雕恐怕会面临失传。”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首任会长、广东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炽宏不免担忧,目前该县石雕工人约有300人,最年轻的也已50岁了,与鼎盛时期的超10万大军相比(含县外),差距明显。

  近年来,为保护五华石雕,五华县委县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推动五华县蒲丽顶森林公园五华石雕工艺文化产业园建设,并建立五华石雕传习所,打造传习、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传习基地。此外,五华石雕于2007年被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同年先后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虽然五华石雕的传承仍然任重道远,但陈春泉说,他愿意尽最大努力把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