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工匠之精神,化朽木为神奇 ——访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金木雕工艺”传承人陈汉标 2021年12月24日  广东建设报记者 唐培峰 实习生 宋秋贤

  从善面憨笑的东方佛陀到神采飞扬的骏马,本是草木,经陈汉标和儿子陈杰之手,一块块木料经历十数道工序,被一点一点雕刻成琳琅满目的金木雕工艺品,仿佛汇聚了世间万物。

  

  少结“木”缘  勤修成师

  

  “我从小就喜欢(五华金木雕工艺)”五华非遗项目金木雕市级传承人陈汉标告诉记者。1986年,20岁的他进入五华县工艺美术厂学习金木雕工艺。据了解,五华县工艺美术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对五华金木雕工艺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009年,在该厂受市场冲击倒闭后,陈汉标依旧坚守在金木雕行业中,延续着这门传统手艺。

  陈汉标告诉记者,“金木雕”按技法分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按地域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通雕和浮雕为主,五华金木雕技艺属于南派,吸取浮雕、圆雕等技法形成了一种自有特色的工艺。制作一件“金木雕”要经过10道工序才能完工,而五华“金木雕”则是指完成木雕工序之后,再涂以生漆,贴上含金量95%的金箔。大到建筑装饰、家具,小到工艺品,产品类型多种多样。

  “雕刻技法需要慢慢磨、慢慢悟,我就是从辛苦磨练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陈汉标说:“每件雕刻作品都要尽力做到生动逼真,如花草要雕刻出老幼嫩细,根源分明,才能栩栩如生。雕刻每件作品都要先设计好,思考好怎么雕刻,在雕刻过程中再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感悟,静静考虑作品构思。”有时来了灵感,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

  

  “木”势流转  薪火星传

  

  据悉,以前五华金木雕远销海外,如今,国际市场行情不佳,陈汉标的业务重心回归本地。如今,像陈汉标一样从事手工金木雕工艺的工匠已日渐减少,当年与陈汉标一同学艺的工匠要么年老退休,要么转投他门。而愿意学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传统五华金木雕技艺恐面临失传。

  “以前,雕刻这门手艺比较吃香,现在人们都成了上班族和生意人,这种慢节奏工艺大家接受不了。”陈汉标的儿子、五华金木雕县级传承人陈杰告诉记者。2009年,从小受父亲感召的陈杰高中毕业后子承父艺,踏入了五华金木雕行业。对他来说,陈汉标亦父亦师:“要么就认真学,要么就干脆不要学了,这就是我父亲的态度。”

  陈汉标认为,保护和传承五华金木雕,首先是宣传推广;其次是建立工作室,设置展厅和体验馆,让更多人对木雕手艺有更深的了解;最后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争取在年轻人的心中种下五华金木雕的种子。

  为让五华金木雕重焕新生,2017年,陈汉标、陈杰父子创立了广东薪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开设五华金木雕展厅,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五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此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汉标、陈杰父子代表五华金木雕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省、市展览和赛事,曾荣获第三届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客都文化杯”奖、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公益美术文化创意”铜奖等奖项。

  

  枯“木”逢春  经典且“潮”

  

  为顺应时代发展,让五华金木雕生存下去,陈氏父子及其团队在传统木雕产品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市场新口味的新木雕产品,如木雕摆件、挂屏等,以满足人们对家居装饰的新要求。

  据陈杰介绍,每年夏季一般都是金木雕市场的淡季,在此期间,他们会去研究和创作创新性木雕产品。“以前主要是牌匾、佛像、动物等传统产品,现在会推出如木雕人偶等更新颖且有趣的产品。我们在老艺术品基础上进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口味进行调整。”他说。

  目前,陈汉标、陈杰父子及其团队在当地政府指导下,通过多项举措让五华金木雕在传承中保护,在继承中创新。该团队整合优质资源,助力构建“大建筑、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推动职校、技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以及大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当下时代特点,融入年轻人的新思路,开拓新市场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肩负起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