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多措并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广东建设报     2021年12月01日        版次:03    作者:

     汕头市中山纪念亭

     佛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墙面精致的浮雕

     “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汕头市海平路97号中央红色交通站旧址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传承地,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工作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多措并举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指导各地市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民记住乡愁。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广东省拥有广州、佛山、梅州、潮州、肇庆、雷州、中山、惠州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市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0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各地确定公布了3856处历史建筑。

  

  A

  高位推动 保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

  

  一直以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高位推动,保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底,结合省委、省政府“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安排,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赴韶关、汕头、潮州等市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021年,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对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行系统调研评估,梳理对各地历史文化保护组织机构保障、政策制度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建设等方面情况;先后到汕头、潮州、清远、佛山、东莞、肇庆、惠州、梅州、中山、河源、揭阳、汕尾、云浮等市实地调研或召开座谈会、视频会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相关工作。

  近年来,广东省逐步健全法规政策,强化组织管理机构,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出台专章规定;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见的通知》;2018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广东省传统建筑保护修复工程综合定额(试行)2018》,2020年出台《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成果标准》,先后组织研究编制“一汇编、二指引、三标准”,“一汇编”是指2021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印发《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资料汇编》;“二指引”包括《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试行)》和《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标志牌制作要求及挂牌指引(试行)》,为提升城市风貌,设计历史文化街区标识并统一标志牌样式提供指引;“三标准”是指《广东省历史建筑安全排查及评估技术标准》《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评价标准》《广东省历史建筑修缮与加固技术标准》等省级标准,逐渐形成法规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规定及技术规范,同时谋划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省级立法工作。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印发,广东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即将进入新的阶段。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将按照国家部署制定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成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名录,绘成全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落实保护对象主管部门、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同时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化建设,搭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全要素展示;也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配套以及财政保障。

  

  B

  科学指导  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和认定

  

  2021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对佛山、潮州、惠州、高州、雷州、肇庆名城保护规划,珠海市斗门、中山市黄圃名镇保护规划及肇庆市扶溪村、槎塘村名村保护规划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佛山、潮州、惠州名城保护规划进行省级专家评审,将佛山、潮州名城保护规划提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

  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规定及技术规范。2021年3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规划期限至2035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函》,推动各地开展新一轮(规划期限到2035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制定《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成果报审(报批、报备)要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GIS数据库成果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审批流程示意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流程示意图》,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成果要求,明确保护规划编制审批流程;制定《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技术审查规程(试行)》,强化保护规划技术审查力度,提高保护规划技术审查质量。

  此外,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省内专业研究院所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各市搭建技术帮扶平台;建立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加固与修缮、市政景观园林、信息化及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省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库,参与政策咨询、标准制定、科研评审、调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为相关地市提供历史建筑测绘技术咨询与指导;依托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统筹专家力量,为我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献言献策。

  

  C

  数字赋能  搭建省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及示范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开发综合应用平台,探索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管理利用的新模式?广东省以数字赋能,加快探索符合国家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战略要求,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利用和展示现代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据了解,广东省率先建立省级历史建筑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公众展示平台。2018年开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着手搭建广东省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及示范平台,采取三维倾斜影像、空中全景影像、地面全景影像、室内VR全景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地理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全省3000多处历史建筑完整收集和展示建筑相关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及手机终端展示系统,积极开发语音视频展示、拍照上传、三维VR展示、实景导航、点赞评价等互动和导览功能,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共享。

  2021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会同有关单位制作了广东红色建筑精览电子地图,精选收录了覆盖广东省21个地市、具有代表性的100个红色建筑信息,集图文、视频、VR全景于一体多样式展现,并具有多种检索功能,为助力推广广东红色历史建筑,探寻红色印记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渠道。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全省各地市提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等30多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信息实时查询、统计、上报功能;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满足公众、专业研究人员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保护利用信息系统已完成立项,将建立包括“一标,三库,四平台”在内的全要素信息系统,其中,“一标”即历史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标准,“三库”包括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四平台”指的是业务管理平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支撑平台。该系统呈现出我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助力提升广东文化竞争软实力,开创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为进一步挖掘和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合南粤古驿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等工作,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同时指导梅州、汕头等市将红色建筑作为普查认定的重要方向,对南粤古驿道、“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沿线周边的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纳入保护范围,争取实现“应保尽保”,为红色文化传承和特色文化保存基底、打造平台。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参与在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其旧居的发掘与活化工作,杨匏安旧居现已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项目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D

  亮点纷呈  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历史文化活化利用

  

  为深入推动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多元模式,彰显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广州市被列为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永庆坊以“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微改造模式,通过BOT形式吸引了大量文化创意等机构入驻,2019年1月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为全国提供了广东经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多功能活化利用开通了绿色通道;《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了鼓励业态范围。作为广州市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建筑代表,广州诚志堂货仓旧址具有约百年的历史,2014年被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2018年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通过活化利用成为别具特色的幼儿园,填补了当地社区幼儿教育配套设施的短缺,提供幼儿学位400个,解决就业岗位60个,同时提高周边居住社区的市场吸引力。此外,诚志堂货仓旧址的修缮改造也改善了建筑本体的生存状态和历史风貌,带动珠江后航道630米沿江绿道品质提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扬空间特色之长,补社区公共服务之短,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为加大资金筹措保障,中山市已于2019年出台《中山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区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细化了历史建筑修缮和历史保护区更新项目的补助比例和申请程序;2020年出台《中山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明确,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土地出让收益市级留成部分的100%、镇街留成部分不少于30%比例,须用于历史文化遗存和老旧小区等项目建设,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资金保障。中山市以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孙文西路的改造升级带动周边地区城市更新,重现历史风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汕头市以开埠小公园为中心,连续多年投入财力修复连片“骑楼”街区,积极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挂牌保护工作及片区内历史建筑的3D测绘工作,使之成为承载历史底蕴的城市名片。同时,建立和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机制,统筹协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以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制定相关保护管理办法并实施,明确保护目标、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利用和建设控制具体要求、各保护主体的权利责任、奖惩措施等。

  东莞市探索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开展了东莞市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序列图像建模、多源数据整合等新技术,快速获取历史建筑基础空间数据和历史文化信息数据,为东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了完整的数字档案。

  潮州市探索历史城区整体格局保护利用的新机制、新方法,从“古城保护”转向“古城保育活化”,将古城文化品牌打造作为古城保育活化的核心工作,2018年通过向社会发出“百家修百祠”的倡议,以社区或宗族为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古城内的老祠堂,系统推进博物馆之城,有效保留和传承了历史文脉;珠海市开展“珠海改革开放历史性建筑”的评选,通过史料梳理、线索征集、调查论证、专家咨询等工作,先后公布了两批共36处改革开放历史性建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建(构)筑物,留存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忆;佛山市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成功打造了特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中心,按照“一村一品”推进古村落活化;梅州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分期分批改造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风貌得到有效提升。

  据了解,为宣传我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及历史建筑资源特色,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及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成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广东历史建筑数据采集与示范平台上线仪式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策宣讲培训活动,开展以“赓续文脉 守护历史根与魂”为主题的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组织编制《岭南经典历史建筑图集》旨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资源进行宣传保护。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修订法律法规,设立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补助资金,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加强专题培训和论坛讲座,帮助提高各地业务水平,强化历史文化保护责任意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各地政策制度创新,打造岭南特色精品项目,进一步延续城乡历史文化脉络,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