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各区发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部署2021-2035年本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助力广州打造“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来源:广东建设报     2023年07月18日        版次:04    作者:

     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

     在越秀区眺望天河区与海珠区 刘丽莎 摄

     增城区正果镇

     花都区花山镇花山广场

     番禺区沙湾北村

  

  广东建设报记者  刘丽莎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近日,广州各区相继发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为2021-2035年本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围绕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发展目标,全市11区+空港经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因地制宜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完善经济、科技、生态、文化、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体系,助力广州实现“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愿景。

  

  

  

  产业引领   以点带面激发经济活力

  

  作为广州市最繁华、最具活力的城区之一,天河区是“三分山水七分建成”的现代城区典范。根据规划,天河区提出构建“双核引领、轴带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双核为“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中央商务核、“智慧城+智谷”中央科创核,串联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中部科创带、中央活力轴、东部创新轴,最终连线成面形成南部中央活力区、中部天河智慧城-天河智谷-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北部未来科技生态发展区等三大重点功能片区。依托市中心区位优势,天河区进一步规划提升现代服务和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提供适应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等不同阶段企业需求空间和未来产业空间。往南,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两者相连形成南部沿江总部经济和金融服务带;往北,以天河智慧城、天河智谷、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北部未来生态科技发展区共同组成北部环国家植物园-火炉山数字经济创新高地,覆盖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命科学、高端教育等新兴产业。

  另一边,与天河区隔江相望的海珠区,立足“建设成为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这一发展定位,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源,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联动发展,力争从经济“中位”走向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为此,海珠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策略,通过延链发展、强链聚焦、融链破题,推动传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延伸、数字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此外,打造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塔数字文旅区等六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全面提升海珠作为数字经济示范区的功能。

  白云区依托“四大枢纽”,打造“6+6”现代产业集群,形成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西岸、白云城市中心、广州(广东)铁路经济区等平台带动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6大千亿级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包括航空与物流产业、美丽健康产业、现代都市消费产业、轨道交通、建筑业和现代都市农业;6大百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包括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设计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双碳及新能源产业、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

  广州空港经济区是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承载区,范围涉及白云区和花都区的六个镇街。广州空港经济区则立足“一轴三圈”的区域产业空间格局,延伸临空服务,通过做强4大航空核心产业(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通用航空、航空运营服务)、发展3大临空高空新技术产业(高端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4大临空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商贸会展、金融服务、商旅文创),构建4-3-4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引导临空产业聚集发展。

  

  

  

  创新驱动   打造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黄埔区聚焦“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计划2025年实现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要素集聚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积极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协同深圳、东莞等地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大湾区知识科创重要引擎。围绕创新-孵化-智造链条,黄埔区致力于建设大湾区创新科技转化应用高地,加快建设“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推进创新智源和科研院所布局,同时面向国家卡脖子产业环节,建设万亿级产业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区拟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吸引人才,形成服务全省、辐射华南、连接全球的战略科技力量。

  南沙区依托海洋资源,通过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建设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新一代潜航器等,提升海洋科技力量。同时,做强蓝色海洋经济,建设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同时,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统筹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一体两翼三支点”的南沙科学城空间格局,并建设明珠科学园、龙穴岛科学大装置区、南沙湾实验室集群等重点平台,形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天河区则加强区域协调,协同湾区战略性创新节点,打造湾区科技创新引擎,共建环华南国家植物园生命科学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助力大湾区100公里黄金内湾,赋能建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

  

  

  

  

  蓝绿为底   建设美丽宜居幸福花城

  

  作为广州的后花园,从化区在统筹划定三线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09.91平方公里,是全市划定范围最大的一个区。围绕“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从化将以特色化绿色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格局,依托高端生态品牌资源,协同港澳链接更多全球高端资源。同时,作为“珠三角核心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的纽带,从化将协同共建国家城乡融合示范区,共育共保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此外,高标准保护流溪河流域以及多个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并构建全域城乡公园体系,推动实现森林围城、秀水绕城、碧道穿城、绿荫满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75%。

  增城区以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为目标愿景,突出北部乡野山林与美丽乡村风貌、中部滨水都市与产城融合风貌、南部枢纽门户与田园水乡风貌,塑造“城景交融”的城市意象。在塑造差异化发展空间格局上,延续与优化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思路,形成“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差异化空间管控体系。基于“生态城区”发展定位,增城区发掘生态空间与城乡深度融合特色,构筑全域生态保护格局,力争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独具魅力的生态绿洲。同时,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推进绿道、碧道、古驿道等休闲路径建设,打造“山抱城、城沿江、江通海”蓝绿共融的全域游憩体系。

  南沙区以海洋发展战略为引领,构建生态优先、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实施海岸线陆海联动管控利用,统筹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到2025年,实现大陆自然岸线(生态恢复岸线)保有率约7%,有居民海岛自然岸线保有长度1.08千米。

  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黄埔区延续九连山脉区域生态格局,背靠帽峰山生态绿核,维育乌涌、南岗河等通江蓝脉,打造“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绿美之城。

  

  

  

  交通先行   铺就产业发展“快车道”

  

  空港经济区立足“世界枢纽港,国际航空城”发展定位,将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三大枢纽紧密联动,人流、物流的中转和集散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以航空枢纽为牵引,建立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智慧现代空港区和空港体制创新试验区,实现“以航聚产、以产促城”良性发展格局。

  南沙区是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面向2035年,南沙区将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企业“走出去”服务基地,吸引产业链全球要素资源,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谋划布局大型国际功能。通过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大湾区航运服务中心、邮轮母港基地,探索与港澳共建航运贸易标准体系,发展航运物流、船舶交易、航运保险、航运培训等上下游产业。

  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番禺区将进一步加强国家铁路网络建设,强化广州南站枢纽地位,规划至2035年,区域内建成国家铁路6条,其中现状4条,规划新建2条;加快城际铁路网络建设,1小时直达湾区主要城市,规划至2035年,区域内建成城际铁路4条,其中现状1条,规划新建3条;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至2035年,区域内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2条(段),其中现状8条,规划新建14条。

  天河区继续强化广州东站枢纽,按照国际一流城市中央火车站标准改造广州东站,全面提升天河与国家重要城市群的高速铁路可达性。打造龙洞站、智慧城站、金融城站、石牌站和天河东站城际枢纽,着力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全面提升都市圈轨道服务水平。

  荔湾区则加强完善内通外达的交通系统,实现30分钟覆盖对外空铁交通枢纽、市域重点功能区,60分钟辐射通达湾区主要城市。加密荔湾-南海道路、轨道互联,实现便捷直连广佛,建设广佛极点交通融合示范区。

  

  

  

  文化传承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荔湾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也是岭南文化核心地、千年商都发源地。荔湾以“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愿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实施,重点打造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进荔湾城市建设全面出新出彩。其中,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围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与老旧小区,推进“留、改、拆、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模式。在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方面,荔湾区重点加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形成“一核一带多点”的文化价值骨架。“一核”即以十四片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打造的岭南文化核心,“一带”即以珠江水系为脉络,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珠江文化带,“多点”即荔湾湖公园、陈家祠、西门口、恩宁路、沙面、上下九、石围塘车站、聚龙村、广钢公园等文化地标。

  作为广州市老城区和历代岭南行政中心,越秀区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构建“一轴三带六组团”产业空间布局,以广州火车站现代商务会展区、北京路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海珠广场文化金融CBD和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区三点连成广州传统中轴线,构建囊括广州明清古城轮廓形成的城垣景观带-古代中轴线、近代传统中轴线-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历史地标、景观节点的“一环两轴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结构,聚焦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创新文化等特色文化,并明确保护与传承措施。

  番禺区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规划构建“一带一廊三区”的文化保护格局,凸显岭南文化价值。其中,“一带”指珠江文化带,“一廊”指沙湾水道保护廊道,“三区”指珠江沿岸文化区、莲花山文化旅游区和沙湾民俗文化区。此外,通过凸显山水融城的资源禀赋,划分三条景观带、四条高速景观廊道、三类特色风貌区,形成“三带四廊三区”新旧交融的城市总体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