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聚焦乡村振兴 做好教育均衡留住“村愁”

来源:新快报     2020年01月16日        版次:08    作者:沈逸云、黄闻禹

    

    

  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继续将关注点放在乡村振兴上,有的更结合自身行业,提出细化建议。乡村振兴,教育为先。面临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省人大代表白云龙从学校的布局设点上“下功夫”,提出撤销部分“麻雀学校”,集中师资、设备等资源建立寄宿学校,提高乡村教育投入的“绩效”。与此同时,乡村不仅要培养出人才,还要留得住“村愁”,省人大代表朱锦英建议加快推动村情志编修工作。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陶育实验学校校长白云龙:

  乡村中小学布局设点应更科学

  撤销部分“麻雀学校”建寄宿学校

  作为教育工作者,白云龙今年依旧关注教育领域,这次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教育。在他看来,广东已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但城乡地域间的义务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还有一定数量的麻雀型学校,就我省目前的财力、物力、人力条件,还不能让每一所麻雀学校的各科师资都能配齐、配全、配平、配好。”与此同时,即使目前乡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能开足,但现代化硬件教育资源上仍有差距。

  即使配备了相关硬件,他认为,由于麻雀型学校学生数量少,导致“小小班化”的私塾课堂,学校各功能室的使用频率、使用人次明显相对要少,使得各功能室平时使用都将处于不饱和状态,“这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此,他建议,要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考虑交通状况、目前生源状况以及通过大数据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变化等,撤销一部分麻雀型学校,建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招生半径增大。招生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做法,而是以学校为圆心确定招生半径,并可先在四到九年级先试点实行。

  “目前,乡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条件已经具备。”白云龙称,一方面是交通条件允许,村、乡、城镇之间已达到路路通;另一方面,撤销部分麻雀型学校后,在适合的地点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师资配备上可完全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如此将节约出较多的教师编制数,同时也将节约教育资源硬件设施配备。“节约出来的这部分钱,可以用于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方面,如住宿免费、食堂用餐优惠等。”

  当学校有一定规模后,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培训、教研、科研、学科集体备课等都将成为常态。此外,学生之间亦能加强交流互动。

  省人大代表、广州尚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锦英:

  加快推动村情志编修工作 

  提升乡村资源利用效率

  “‘村’是不少人的根,随着城镇化发展,如今‘村’消失得越来越快。”在朱锦英看来,乡村的消失,意味着“村愁”的无处安放,久而久之更容易淡化、遗忘。推动乡村发展,不仅要产业振兴,还要文化振兴,其中村情志编修将成为一个着力点。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最终都得立足乡村自身,依托其资源发展自己。”她表示,通过编修村情志,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记录展现其地理、历史、文化、生态、风光、资源、特产、民俗、风情等村情,实现外界与乡村的即时互动,从而实现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与此同时,这也是彰显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记得住乡愁,首先要记住乡村的历史。”朱锦英称,广东不少村庄均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缺乏村情志编修和传承,缺乏对外宣传和推介,致使“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变城市人,也使得一些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断代。

  对此,她建议把村情志编修纳入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职能范围,试点推进,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所辖每个县区选取1-2个村庄开展村情志编修试点,试点成功后可分阶段、分步骤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同时,面对全省仅2万条行政村、14多万条自然村,未来可通过信息化来推进编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