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在汉代就已是全国一线城市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5月16日        版次:A09    作者:潘玮倩

     ■西樵山双肩石器 潘玮倩摄于南海博物馆

     ■玻璃瓶 2003年南汉康陵出土 潘玮倩摄于南汉二陵博物馆

     ■汉代胡人陶俑座灯 潘玮倩摄于南汉二陵博物馆

     ■西汉中期珠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银盒 南越王墓出土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扬帆通海2000年”,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当我们说起广州,她是当代商业最繁荣都会之一,她是样样争先、永远充满生命力的弄潮先锋。然则,所有动力和生机都有源泉,当我们逆时光之流而上,寻觅到的,是年轻背后坚实支撑的悠长底蕴。这底蕴超过两千年。

  两千年沃土“托底”,才有后世不断穿云破月的茁壮高枝。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

  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现在,广州正在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2021年4月,于其时轰动岭南的广州金兰寺最新考古发掘现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在和新快报记者对话广州文化的时候,同时提到了业界对岭南文化和海丝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进展。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时期。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中国沿海的古代港口中,广州占有重要地位。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既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史迹,近几十年来又有丰富的考古遗存予以实证。”他说。

  汉代番禺(即广州)

  已是全国九个都会之一

  广府人为何那么擅长做生意?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几千年——

  从“海丝”扩展至广州的整个对外贸易文化,易西兵介绍:如果我们突破常说的秦汉界限,自赵佗开发岭南、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基之时再往上溯,事实上,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西樵山“双肩石器”,就是最早的一批海外贸易品。当时,远至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许多岛屿的居民,都曾到西樵山去“慕名抢购”。

  然后就到了“番禺”的珠光流曳——它在汉代就已成为“全国一线城市”。众所周知,广州城古称番禺,这一称谓源自《山海经》中记载“贲隅”。《广东通志》载,公元前862年,楚国就已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建城。秦末,南越国开创,此时已能制造长达30米木质商船。“每年冬季,满载着丝织物、布匹、漆器、陶器和青铜器的商船,乘着东北季风向南到印度洋,再顺着夏季西南季风运回犀角、象牙、珍珠、玳瑁、玻璃和金银器等。”在广州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艺述大湾区——广州十三行故事(2021)》一书中如是表述。

  “南越王墓的波斯银盒、红海乳香、原支非洲象牙,这些‘海丝’舶来品,见证了番禺’的地位。”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但海上交通贸易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进一步拓展。《汉书·地理志》载,官方使团已经到达印度洋的己不程国(今斯里兰卡)。西汉中后期,番禺的政治地位有所削弱,但海上贸易港口和商业都会地位不减。

  《史记·货殖列传》载,汉代番禺(即广州)已是全国九个都会之一,“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是各种域外珍宝荟萃之地。“有文献、有考古遗存,所以我常和人们说,我们能不能把它理解为汉代的全国一线城市呢?我觉得是可以的。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广州依然是这样的(全国一线城市)格局。”易西兵说。

  “我们理解‘海丝’,它不仅有商品的贸易,还能从中见证文化的交流、技术的传播以及人员的和平往来。”比如,从明珠琉璃折射出的异域流光——

  广州汉墓曾出土大量珠饰,很多都来自域外,如今,我们于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就能看见它们的光彩。作为与陶器并列的“考古研究的重要字母”,珠子、珠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物品。直接从海外输入的珠饰,在《汉书·地理志》一段描述海外航线开辟和贸易交往的记载中明确,包括有“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明珠”即大颗而明亮的西方珍珠,“流离”即玻璃,至于“奇石异物”,从合浦等地的出土来看,大体包括红玉髓、玛瑙、蚀刻石髓珠、水晶、绿柱石、石榴石、绿松石、琥珀、黄金等材质的珠饰。(《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

  不同来源的珠饰荟萃,与海上丝绸之路存在密切关系,实证着汉代番禺的“商业都会”地位。

  必须记住的几个关键词

  蕃坊、市舶司、怀远驿、粤海关

  繁荣于唐宋的广州“海丝”贸易,在“风月同天、渡海传法”、多次经历惊涛骇浪的唐代鉴真和尚眼中,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这位曾十几次涉险出海传法的高僧,有一次经过广州,亲见“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大舶不知其数,并载香料、珍宝积载如山。舶六七丈。狮子国、大食国、骨唐国、白蜜、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

  从先秦历两汉入唐,从与中原的融合到和世界裂变的碰撞和新建,广州承受和吸纳了所有的挑战,并作出了自己的正向反应——

  开元年间,唐政府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置“蕃坊”,专供外国人居住,并设蕃坊司负责管理,又在广州设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蕃坊直接设在州城的旁边,所以我说,广州的这种城市多元和包容,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晚近几十年才有的,其实,是很早以来就形成了这种积淀。”

  到了南汉,这个居于岭南的与南越国齐名的著名政权,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国外文物见证。广州考古发现的孔雀蓝釉大陶瓶和南汉康陵出土的玻璃瓶,是南汉时期直接来自海外的舶来品。今天,在南汉二陵博物馆,这种如宝石般贵重的器皿,在幽幽的蓝光涟漪中,依然曼妙出一片穿越千里深蓝海域的神秘风情。

  到了宋代,我们必须记着一个关键字“市舶司”。971年,北宋在广州首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是最早设立者,收入最多、船只最多、招待的外国人也最多。明代要记住的关键词是下九路附近的“怀远驿”,等于招待外国人的“国宾馆”。清代的标志性机构就是大名鼎鼎的“粤海关”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设江、浙、闽、粤四个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关闭其他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长达83年。由此造就闻名于世的“十三行”。

  扬帆通海2000年

  世界罕见

  “从粤海关到后来的十三行,它在时间上是连续的。纵深来说,广州城的发展、其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我们说起广州贸易,有一句话,叫做‘扬帆通海2000年’。扬帆通海就是‘海丝’,就是海外交往,就是中西方人员往来交流、文明交流互鉴;而2000年的时长,目前我们所知,国内外还没有第二座城市。”

  毫无中断、永不衰落的两千年生命力,何以构建?在对话的最后,他分享了对这个问题的诠释:首先,作为远离历代政治中心的“特区”,勇于试验的冲劲和源源不断的贸易利润,使得各朝代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强化了广州的商业比重;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时空赋予的“区位”,“我们以前没有卫星地图的时候,会认为这里地处祖国南疆,远离黄河流域,但如今,我们于一个全球视野来观察,就能看出这里的重要地位——它南临浩瀚大海、北靠广袤内陆,在海洋文明推进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征程上,广州,肩负着它的机遇和使命,一直在谱写其中的重彩华章。”

  回顾与展望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广州城市的拓展和繁华。广州自秦建城以来2000多年, 一直以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为中心向周边拓展,持续发展未曾中断。促使广州城持续发展的动力,除了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地理区位优势,持续不断的海外交通贸易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助动力,一方面带来广州城市的繁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广州城市范围的扩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成了广州城市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特质的形成,使广州始终活跃在海上交往的舞台。这些文物史迹和文化基因,不仅是广州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也将助力广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海洋文明的辉煌新篇章。

  资料链接

  ●2007年,广州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12 年,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7年4月,广州被推举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牵头城市。

  目前,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的城市达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