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红色文化领航 广州以文塑城展现人文之美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5月18日        版次:A03    作者:黄闻禹

     ■如今的农讲所,化身为红色教育基地,延续着红色血脉。

     ■粤剧艺术博物馆,两位演员正在表演。

     ■经过微改造后的旧南海县社区,成为广府文化的一个“展示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能让这座城市更具吸引力和创造力。在城市规划、改造和建设中,只有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努力塑造城市文化符号,真正用文化为城市立魂,以文化推动城市文明深化,城市才能富有特色与活力。

  凯风自南,于斯为盛。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底蕴厚重,自古商贸繁盛。在这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熠熠生辉。当前,广州正坚持以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红色文化为领航,传承城市文脉,奋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文化铸魂】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广州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今年3月,广州公布了“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名录,包括21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812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8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国防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和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瞻仰红色革命遗址、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提供阵地资源和“活教材”。

  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越秀区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简称“农讲所”)升级改造后首次“亮相”,成为热门“打卡地”。农讲所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这里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绿树成荫,被誉为“小故宫”,每天都吸引着诸多游客前来参观。有游客留言道:“走进历史发生地,有种穿越时空和历史对话的感觉,红色旅游,走近历史,感悟中国革命精神,感受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1926年,毛泽东在此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来自全国20个省市、300多名学员在这里接受理论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他们又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不仅为当年的革命奉献了力量,而且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农讲所副馆长雍玲玲说。

  如今的农讲所,化身为红色教育基地,延续着红色血脉。“自1953年农讲所建纪念馆以来,至今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雍玲玲介绍,今年农讲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对馆藏革命文物的研究利用,采取音频、视频、图片联动的方式,让无声的文物生动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同时,创新传播手段,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效应:针对青少年,推出红色研学项目,寓教于游,让青少年在了解革命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自2018年来,农讲所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讲堂”,开展红色文化展演、讲述红色微故事、举办红色展览等活动,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和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从今年1月到5月8日,农讲所总共接待人数超17万人;从2月20日开始至五一假期结束,来农讲所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人数近9.3万人次。

  为着力擦亮英雄城市品牌,今年广州编制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属于红色史迹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比重超过88%,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15个,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文化塑城】

  “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近年来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内涵,以“绣花功夫”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推进恩宁路永庆坊片区活化利用,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情调、能够代表广州西关的最美街区,让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让岭南文化持续焕发新魅力。

  永庆坊的改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延续旧城历史风貌、保留历史建筑为主,对保留不拆的房屋进行适当的修缮及整饰,最大限度地保护恩宁路地块的历史环境要素。今年72岁的徐大伯是土生土长的老西关人,家住永庆坊附近,谈及微改造前后的变化,他欣喜地说:“青砖瓦房没有直接拆除,而是修旧如旧。以前西关有个老毛病,地势低洼,刮风下雨后就会有积水,经过改造后这种情况越来越少,房子住着也舒服。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街道兴旺了起来。”

  永庆坊广州非遗街区汇集了广州十余家非遗企业,有十多位非遗大师入驻。去年8月,永庆坊与荔枝湾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成为了对外展示广府文化的绝佳窗口。广彩(广州彩瓷)色彩绚丽,是中西融合的典范,远销海外。“广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是岭南彩瓷的代表,是岭南文化对外交流展示的一个重要商品。”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说,“在永庆坊,我们把岭南文化集中在一起展示,也让我们非遗传承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艺,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非遗,便于发掘新生的力量。”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穿过永庆坊,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广福台坐落于水池中央,一男一女两位粤剧演员正表演着《吕布与貂蝉》,粤韵飞扬。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告诉新快报记者:“我们坚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三年来一共有140多万观众走进博物馆,品味粤韵芳华。最近几年我们重点打造数字博物馆,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新的方式了解粤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她表示,做好粤剧文化的传承,就是守护好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的文脉。

  【文化育人】

  众人合力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石板路、红砖墙、大榕树……走进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时光仿佛变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2017年旧南海县社区纳入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面积4.28公顷,为惠吉西和惠吉东的两街三坊格局,2019年10月完工。经过微改造后的旧南海县社区,如今成为了广府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当地居民的生活迎来了幸福蝶变。

  “这里历史悠久,有大公报的临时旧址,也是著名作家欧阳山代表作《三家巷》的原型地,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印记的社区。”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说,“我们从红色文化中吸取奋进的力量,开展社区建设。通过微改造契机,积极打造社区党群服务站、环保生活空间站、社区党性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增设长者饭堂等。”

  她提到,尤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站之后,志愿者由原来两支队伍20来人变成了四支队伍80多人,志愿服务更为多元了:由原来单一的上门慰问老人,发展到现在的垃圾分类宣讲、社区导赏、上门送餐、爱绿护绿等。“志愿服务带动了周边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居民与志愿者队伍一起积极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管中来。”

  文明的薪火,也通过志愿者的手,在社区代际相传。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邹粤红说,社区的居民和志愿者会为社区内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的老人送餐上门,代购物品。现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社区的孩子也主动加入了送餐队伍,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们生活开心、舒心,我们也感觉到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邹粤红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