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温其球的观点曾是学术争论的导火线

来源:新快报     2021年08月08日        版次:A15    作者:黎向群

     ■温其球 《南瓜图》

  ■黎向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温其球是国画研究会的领军人物,虽然不是这场争论的主角,但他以“学画先工后意而作画不论工意,都要使人感到画意未尽又不能增减一笔,故落笔极为慎重”等作为艺术主张,坚持以学习宋元绘画传统为依归,与新派创作产生分歧,创作思想对垒,视二高一陈为“野狐禅”,这些与二高一陈不同的观点,都是诱发一场学术争论的导火线。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传统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1872年,留学制度建立,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摇篮,有条件的学子纷纷出国留学,归来后,他们成为了传播西方美术的主力军。到了民初,新旧文化观念碰撞,西画东渐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1925年,温其球与潘景吾、李瑶屏、赵浩公、铁禅等人在六榕寺组织国画研究会,以研究和振兴国画为宗旨。岭南画派创立于20世纪初,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

  两大画派的宗旨、学习背景不同,创作思想产生分歧是必然的事情。

  1926年,广东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进行了一场学术争论,研究会的代表人物黄般若与岭南画派主将高剑父的学生方人定在报纸上的一场笔战,拉开了围绕中国画革新而持续40年之久的大论战序幕,这一争论时间之长、阵线之复杂、涉及面之广,在中国美术史上实属罕见。岭南画派创始人高氏兄弟及学生方人定、苏卧农等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受日本画风影响颇大,主张中国画革新,以西画改造中国画。这不仅仅是局部地域流别和艺术观念之争,它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美术界古今与中西的思想碰撞密切相关,直至今天,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仍然影响深远。

  这场争论主要分歧聚焦点:中国画近世萎靡不振的原因、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判断、传统写生的有无、抄袭与创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东方绘画的融会借鉴等问题。他们一方面借重当时流行的“东西文化差异”的说法,强调中国画的独特性,以抵制“西化”潮流;另一方面则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兴起为例,试图证明文化艺术“东优西劣”或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温其球(1862—1941)出生于望族和书画鉴藏世家。字幼菊,号菊叟,别署语石山人,顺德人。其先辈温汝遂、温汝述等都是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大家,父亲温子绍是洋务运动的干将之一,负责办理建舰事务,创办广东军装局并任总办。后被委任为“旅顺机器局总委员”,他随父北上渤海,入海军丁汝昌幕充幕僚,佐助海军军务,出谋献策。

  温其球从小酷爱书画,早年师从花鸟画家许菊泉研习恽南田的花鸟、鱼虫,山水临习宋元,人物法六如居士。甲午海战前夕,因献策抗击日舰未被采纳,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遂辞职南归,重理绘事,步入五十后,取法多方,深入宋元,力求化工。山水喜作青绿大幛和长卷以及仿石涛山水小品,花果作品重视写生,喜作岭南佳果,纯用没骨法,构图简远,笔墨浑厚。

  若虚斋藏其《南瓜图》扇面(如图),笺纸本,纵16厘米、横47厘米,隶书款署:“庚戌大暑为哲夫仁兄大人正,弟温其球作于语石酓”,下钤:“幼菊”朱文印一枚。“ 庚戌”即1910年,四十八岁时的作品。扇面的构图呈半弧形,随形生法,由南瓜、花、绿叶、竹架、滕组成,纯用没骨法,笔法透逸,赋色明净,风格淡雅而古艳,实得南田之神韵。 “哲夫”者,乃蔡守(1879—1941)之字号也,与温其球同为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原名珣,更名有守,字奇壁、哲夫。广东顺德人。“哲夫”一字,取自《诗经》“哲夫成城”之意,遂号成城子。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书画篆刻家、博物图书及金石碑版学专家,曾任《天荒》《国粹学报》主笔、广州市立图书馆馆长、国史馆纂修,晚年定居南京,任南京博物院古物保存所书画金石古物鉴定研究员、南社和贞社社员。著有《印林闲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