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园藻鉴》书影,郑荣明著 |
■郑荣明隶书《莲花》 |
■曾星亮(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会员) 有鲜明的、独特的个人标识,即使把名字盖住,也能让读者从文字所传递出的独特信息中找到你,并且把你认出,是每一个文字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用诗人奥登的说法就是“为个人的缪斯画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面部表情”。 郑荣明,就是那种极具个人标识的书法评论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有自己的风格语言: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大光明的气质、义无反顾的气概。洞若观火,批评入里。年过半百的郑荣明,依然改变不了沉默的习惯,依然喜欢心存梦想憧憬未来,依然不断地折腾书法,不断地坦然地接受书法的折腾。 捍卫“书法家”尊贵的名号 郑荣明的文字是用力的,但是你不会特别地在意他的用力所在,而且他的用力绝不显露生与涩的痕迹,他总能打磨得玲珑可爱。不能说他的文字入木三分,但是你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爱——爱得深沉,爱得毫无保留。在出版《翰园藻鉴》的时候,他一直忙着张罗岭南书法学术交流中心、书法山庄的建设与完善。 《翰园藻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代书法十批判书,第二部分是时评、综合评论,第三部分是书家研究。可以说既有宏观批判,又有微观论述。61篇文章,30多万字,200多幅书法图片,可以说精彩纷呈,亮点迭出。 “为书法界人士提供一些警示性的思考,也是书法评论家必须要做的功课,这本身也是促进当代书法事业繁荣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十年前,还可以以烈酒浇胸中之块垒,后来只能借助文字,发表感慨,发表偏见。下笔千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在他的心目中,书法家是个很神圣的头衔,但是当今社会,只要拿起毛笔,都是“书法家”的现象让他哭笑不得。他希望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有更多的书法同道,一起捍卫“书法家”这个名号的尊贵和尊严。在整个书法都流行“术”的时候,他一个人苦苦地追寻在道的路上。 从《创作观念批判》到《展览体批判》,从《会员架构下的“书法家”批判》到《书法学术“专业化”批判》,从《当代书法机制批判》到《当代书法审美批判》,十篇批判性的文章,字字皆铿锵,句句皆忠告。没有站在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是写不出这些文字的。 其实,郑荣明也一直认同现在是书法盛世这种说法。 书法家要成为时代的文化精英 他对中国书坛的愿望有三。 一是希望对书法艺术有着足够的尊崇!书法是“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因之,对于书写,对于书法之法、之道,古人对之恭敬有加。笔墨生活中,求“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苏子美),至于古人论书中大量的与“人品”“修养”的对接,尽显文人心目中书法之道的“高贵”品格!正因为如此的各种之“高”,历来书道中人都信奉“笔中有乾坤”,对自己的笔下所为、笔下所出,皆时时处处赋以恭敬之态、崇仰之心,而且这也俨然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高贵性”的文化传承。所以,对书法艺术保持足够的尊崇,实际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维护的一种根本! 二是希望书法家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在书法传统中,“书法家”与“文化精英”在概念和身份上是等同的,所以,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是有道义、有担当、有节操、有人品、有学识、有修养的社会精英,而且,他们大多具有自觉的砥砺意识和修行心志,不断地潜心修炼着、精心维护着一种“文化贵族”的尊荣——在这么一种大的文化背景和浓重的文化意识下,那些江湖气、山野气,那些炫技者、馆阁者,往往都自惭形秽、退避三舍,即使偶尔一露“峥嵘”,也很快在鄙夷之中沦为末流!所以,书法家需要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英! 三是希望当代的书法,除了具有艺术的纯度,还应有文化的深度和学术的高度! 当今书坛,其实似乎并没有太多人正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强势崛起、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正大气象和雄强气韵当然应该是我们当代的书法家笔墨之中呈现的,但目前,在唯形式、唯技法的“时尚”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花枝招展、光怪陆离,更多地感受到靡靡之音、罗绮之姿的“韵味”。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