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7月31日        版次:A09    作者:梁志钦

     ■《祖孙俩》,刘文西,1956年,广东美术馆藏

     ■《鱼跃图》,陈永锵,中国画,1972年,广东美术馆藏

     ■《晨露》,王玉珏,中国画,1972年,广东美术馆藏

     ■《榕荫渡口》,关山月,中国画, 1961年,关山月美术馆藏

     ■《武汉市郊之冬之一》(局部), 黎雄才,中国画,1956年,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故乡系列稿之一——过河》,罗中立,2000年,油画,湖北美术馆藏

     ■《步步高》,林宏基,油画,1984年,广东美术馆藏

  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日前开展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作为“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日前与观众见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通过展览突出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责任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希望对新时代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用图像的方式编织了 载录历史的艺术之网

  “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汇集了黎雄才、关山月、符罗飞、杨秋人、韦启美、潘鹤、刘文西、郭绍刚、唐大禧、鸥洋、王玉珏、邵增虎、陈章绩、汤小铭、林丰俗、梁明诚、黄文波、王维宝、李醒韬、伍启中、梁照堂、陈永锵、罗中立、方楚雄、冯远、梁如洁等艺术家作品130余件。

  王绍强介绍,旨在通过展览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探讨社会进程与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构成我馆在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展览突出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责任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希望对新时代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洋表示,以“乡土人间”为主题,这个充满厚重文化理想与艺术意味的美术展览,以经典绘画作品为经、不同时代与地域作纬,用图像的方式编织了一个载录历史的艺术之网,更呈现了“乡村振兴”时代语境下,乡土社会情境的多种样态和可能。

  乡土文化是一个具有 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回顾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乡土”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绘画母题,中国美术家们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将乡村生活、农民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70年变迁的轨迹。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家发出了“到街头去”“到民众中去”的口号,他们将眼光投向边远地区的人物和风貌,开始“面对现实”,深入农村描绘“底层人物”的形象,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乡村题材绘画。

  在王绍强看来,乡村题材绘画是艺术家对农耕时代的重新观看与提炼,也是乡村生活变革和发展新的写照。他说,“乡土文化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解放与新生的农民阶级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历史的舞台。主体地位和政治环境的变迁呼吁着新的叙事主题,艺术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主题创作方向和目标成为艺术主调。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受到普遍重视,成为“新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著名美术理论家牛克诚认为,农民在乡土上留下的活动轨迹及田园、聚落、日常、牧歌、乡情等塑造了乡土人间。乡土因此充盈着浓郁的烟火气,它也是乡愁的根源。乡土人间的多面性与丰富性,拓展了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道路。画笔的穿透力源自切身体验与感受,一代代美术家深入农村,情系乡土,用温情而厚重的笔触描绘田野风光、生活场景、劳动场面、乡间风俗以及美丽乡村等,传递出乡土美术的丰厚美学价值与精神内蕴。

  王绍强认为,“面对新的时代要求,艺术家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直面乡村剧变的现实,表现出了新时代乡村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承载着一个期待快速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的期盼和诉求。”

  改变了美术创作规范

  全面地展示乡村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为美术界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的乡村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乡村日常的关注,对社会现象和农民命运的考虑成为了创作的重要题材。

  王绍强认为,艺术家在乡村题材创作中不再一味追求写实主义,更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对绘画语言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统一的视觉图像,改变了以往的美术创作规范,力图在艺术的图式和语言之间进行新的重组与建构,使创作的个人化成为可能,更为全面地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复杂性与生命的主体性。他在展览前言写道,“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占据了更多的叙事空间,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时代内涵逐渐解构。”

  他进一步分析表示,“一方面,随着城乡和区域之间人口流动壁垒的打破,大批农民开始趋之若鹜地奔向城市开始他们的寻梦之旅,成为‘城市里的异乡人’;另一方面,故乡作为诗意栖居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艺术中的呈现则被认为是解救当前城市文化病症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在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取舍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表述与阐释,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