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几代艺术家的作品 反映了社会前行和历史跨越印迹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7月31日        版次:A10    作者:梁志钦

     ■《石谷新田》 林丰俗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心潮逐浪高》 伍启中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新课堂》 鸥洋 1974年 广东美术馆藏

     ■《筑梦家园》 潘梦露 2010年

     ■《春闹葵乡》 陈章绩 1974年 广东美术馆藏

     ■《红土新绿》 杨星 2021年 广东美术馆藏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日前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上,观众几乎可以通过作品看出乡村的时代标签,对此,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认为,社会前行和历史跨越的印迹,留在几代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这成了本次展览的亮点。

  把不同历史时段、不同题材、不同画种和表达方式的作品厘为几个板块,让观者在大跨度语境下重温、回味以至思考,这是策展者及主办方最为着意之处,这应该也是本项展事的最大特色。

  关山月曾花三个多月

  完成《山村跃进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的画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除了本次展出的《榕荫渡口》,他笔下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山乡冬忙图》影响同样巨大。而黎雄才创作于1956年的《武汉市郊之冬之一》也成为了乡村题材长卷中的典范。

  1957年冬季,在武汉中南美专的关山月赴湖北均县习家店李家湾参观访问山区水利建设,回去后,用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山村跃进图》。这幅堪称20世纪50年代描绘中国农村建设的史诗之作,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空间方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事与物,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农田水利建设为背景,全景式描绘了湖北均县凿山开渠、引水上山、兴修水库、农村建设与喜获丰收的动人画面。

  关山月曾回忆说:“参观了鄂北山区水利建设回来之后,就按捺不住要反映这个有意义的新题材。因为素材太丰富,不易概括,只好采用长卷这一传统形式表现。我要画的是《山村跃进图》,长十米以上,花了三个多月才画成。”

  林丰俗曾回忆创作《石谷新田》

  是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

  1972年,可谓广东乡村题材的大年,不但涌现出了林丰俗的《石谷新田》、王玉珏的《晨露》,还有伍启中的《心潮逐浪高》、陈永锵的《鱼跃图》。当然,此后一两年也佳作频出,例如创作于1973年的潘鹤、梁明诚、唐大禧三位雕塑家少有合作的国画《创业者》,鸥洋的《新课堂》,还有陈章绩创作于1974年的《春闹葵乡》。

  其中,已故画家林丰俗曾回忆创作《石谷新田》时称:“这张画开始也没有这个名,只是突然想表现大自然的这种景象,笨笨的石头、雪白的李花、绿油油的秧田,从色彩上看黑、白、绿三个颜色比较响亮,同时又能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空灵和笔墨苍润之感,也更能渲染出这种春光明媚、早春朦胧的气氛,这便是我作画冲动的原因,也是我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

  《心潮逐浪高》(中国画)为伍启中创作于1972年,画面中红色的手扶拖拉机驰骋在广阔无垠的金色田野里,劈开谷浪,滚滚前进。

  同样创作于1972年的《鱼跃图》,前身是画家陈永锵作为当时一个回乡务农的原南海县西樵公社社员入选广东省美展作品的《鱼跃人欢》。陈永锵回忆,《鱼跃图》是他依据于我务农的生活感受和身历的情境创作的。

  《鱼跃图》是一幅有时代气息的花鸟画。画家将中国画的传统笔法与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结合,使这张画既清新脱俗、生动有趣,又充满了故事性。

  在本次展览上,陈永锵分享自己对乡村的感情,他说,以前还没回乡村的时候,画画是对生命与大自然的观望与旁观,回到乡村之后,自己的衣食与土地有了联系,感觉自己的生命与泥土都联结在了一起。

  创作于1974年的鸥洋作品《新课堂》,不但入选了全国美展,在1975年,更刊登于《一九七四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油画图录》《广东中国画新作选》等,同年,文章《坚持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创作国画<新课堂>的体会》刊于《美术学报》,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大跨度语境下重温回味以至思考

  是本项展事的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除了上述的经典力作之外,还特别筛选了青年一代眼中的乡村发展或从农村而来,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形象。青年画家杨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红土新绿》,他说:“主要是想表现传统农业跟现代社会的融合,这幅画的前景,是一条高速公路,中间是一块红色的泥土,后面是一整片绿色的稻田,稻田远处中间有一条高铁穿插而过,整个画面非常和谐,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激情。”

  而女性画家潘梦露分享《筑梦家园》这幅画时则说,“这是我为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创作的,当时的深圳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我上学的路上,我总会发现,路上常常出现一些新的建筑工地,我发现建设现场里面的女性身影非常有特色,于是,我便以女性的视角,用女性形象的艺术处理来切入,描绘深圳建设者工作的场景。”

  展览呈现的作品,年代跨度尽管不小,但年代特征却相对明晰,对此,在梁江看来,社会前行和历史跨越的印迹,留在几代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这成了本次展览的亮点。把不同历史时段、不同题材、不同画种和表达方式的作品厘为几个板块,让观者在大跨度语境下重温、回味以至思考,这是策展者及主办方最为着意之处,这应该也是本项展事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