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ple(1981年生 )《每一天:前5000天》,非同质化代币(jpg),21,069 x 21,069像素(319,168,313位元组),2021年2月16日作.佳士得供图 |
收藏周刊记者对话艺术维C创始人陈晓勤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从区块链到NFT,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到元宇宙,随着人类文明的非线性极速跃迁,后互联网时代新纪元正在形成。而“数字藏品”,作为以艺术连接现实和虚拟的一种全新尝试,在过往几年萌发,今年来尤其随着互联网大厂平台的进入,而有蓬勃之势。近日,收藏周刊记者对话艺术维C创始人陈晓勤(C小姐),试图从“数字藏品”这一切面,窥见元宇宙实相点滴。 元宇宙中的“敏锐”大厂 收藏周刊:目前,我们身边的“数字藏品”涵盖了哪些热门形式? 陈晓勤: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数字资产,不过,也包括土地所有权、文凭等来自现实世界的资产。 收藏周刊:现在有哪些活跃的平台? 陈晓勤: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NFT之王”的有OpenSea,它由毕业于布朗大学的Devin Finzer和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Alex创立。国内的灵境·人民艺术馆、新华数藏、百度超级链数字藏品、鲸探、阿里拍卖、京东灵稀和网易星球等20多个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数字藏品平台,如今也精彩纷呈。我发现这里大多都为互联网龙头企业所推动——从NFT到元宇宙,我们说它不仅是一个体验世界,更是一个数学世界——因此这些“大厂”能够更敏锐地从互联网切入到文化行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新趋势。 有一个叫outland的平台,最近发行了著名艺术家方力钧的作品,我身边也有朋友购买。此外,我还有一些朋友也表示他们在进军这类平台搭建。他们从海外学成归来,背景是工科或理科,是“程序猿”或技术高人,他们在与我进行艺术方面的交流时,起初对“国油版雕”的概念会比较模糊,经过我一些普及型讲述,他们也会渐渐了解到艺术自身的魅力。如何把互联网的人才与真正的艺术从业者人才联合起来,我觉得这个才是更重要的桥梁意义,数字藏品也才会做得更好。 数字藏品的三大“功效” 收藏周刊:此前所说的NFT,目前在国内是否可略等于“数字藏品”? 陈晓勤:有点像,但也有不同。我跟一些玩家交流时发现二者的不同,第一,数字藏品与NFT的最大不同,是交易货币。国内数字藏品主要以人民币交易;国外的NFT是电子货币(以太坊为主)的数字货币交易。此外,数字藏品主要在私链或者联盟链上交易,国外NFT是在公链上交易。 第二,数字藏品可能是每一幅都相同,但国外NFT的(以Open sea为例),与版画区别蛮大,比如说发行1万个,每一个都不一样,过去区块链发行的比特币是每一个节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在NFT里面每一个节点发行的都不一样,每一个节点都有不同的价值,你可以储存不同的数字,产生它相应的一个价值。 第三,版权的不同。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的版权大部分都归发行者,但国外NFT,以无猿猴为例,版权归购买者。 收藏周刊:对于拥有“数字藏品”的藏家,他们实际上拥有的是什么? 陈晓勤:国内的数字藏品,会把一幅画/一个版权,分为1000份、甚至一两万份,价格不贵,大部分是十几元起,能让更多受众去购买。购买者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记录,并且能分享,或把它作为自己社交媒体上的头像。 收藏周刊:他们每个人是否都拥有一份完整的作品? 陈晓勤:这里的逻辑有点像版画。比如,与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并称为日本艺术界“三剑客”的村上隆,可能是世界上卖版画最厉害的人。一份作品他会印1000份,在作品右下角标明它是1000个版本里的第几版。虽然是画面复刻,但它经过艺术家授权及有艺术家亲笔签名,经过艺术家认可,具备他的艺术造诣,所以也是他的作品。 上述所说的数字藏品类似如此。我们在现实世界拥有的是那张版画本身,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的数字藏品,等于1/1000的数字版权。 收藏周刊:这1/1000的数字产品的版权,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 陈晓勤:从情感性而言,它满足了你的喜欢、渴求和虚荣心,我们喜欢一样东西,用可承担的价钱据为己有,并在社区、头像上显示自己的所得,也引来同好。从社交性来说,通过转赠、赠送等方式,增进了彼此的关系。而从金融属性来说,在某些语境下,它具有投资升值的潜力。 收藏周刊:目前,对于NFT数字藏品的规范,是一个业内非常关注的话题。 陈晓勤:我们现在都在一个测试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探讨自己在数字藏品领域的位置,观望,等待利好。 藏家拥有的是“使用权” 收藏周刊:就收藏而言,整个藏品流转过,是被区块链记录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传承有序”,是可以借助区块链实现的。除了实现“传承有序”,NFT/数字藏品的出现,将给艺术市场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陈晓勤:我觉得,首先就是吸引到更多人关注艺术生态。因为很多人其实他并不知道一幅画怎么欣赏、它背后的作者是谁、有怎样的人生故事,我觉得,通过这种比较平民化的十几元的定价、上万份的销量,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艺术本身,这样慢慢地整个生态链会更加健全。 第二是它能刺激更多的专业职位的诞生。艺术行业从业者可以发挥自己专长,他的择业面可能更宽广了。比如很多人他不了解怎样鉴赏一幅画,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需要搞懂的问题,我们大胆想象一下,除了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艺术生态链条里面,策展人、评论家以外,是否还可以产生像“产品经理”“艺术运营人才”“用户运营”艺术游戏程序员等艺术管理的更多细分角色。 收藏周刊:数字藏品也给版权产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陈晓勤:对,我觉得需要警惕的地方,就是要加强对版权的使用。比如说要“师出有名”,这幅画它一定是要经过作者认可或作者后人认可、版权方认可,而不是贸贸然在网络拿一张图,就以数字藏品形式发行。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网络世界如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尤其值得重视。 一些人会觉得我把这幅画买下来了,那我是不是可以随意使用?不是的。收藏这幅画的人,拥有它的使用权。但您买的只是他的这一幅画,而不是这幅画的图案的版权。如果没有经原作者同意,不能把画面进行任何商用。 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个情况在国外也有不同。“无聊猿”为什么这么受国内外明星喜欢,成为全球最潮的IP,这个项目就是可以让购买者使用,购买者就同时拥有了商业使用权,可进行开发创作做周边。“国货之光”的李宁最近宣布选择与无聊猿牵手,推出多款联名产品。 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觉察 收藏周刊:有人说,因为原子形式和比特形式,注定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所以真正意义上的NFT艺术品,应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作、雕塑等,而是直接在数字化空间中进行创作的数字化原生艺术品,这才能证明其在元宇宙世界中的稀缺性和独一无二。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陈晓勤:这个我想先说OpenSea。在其创业初期,其实这家公司一直“平平无奇”。直到2021年2月25日,NFT作品/加密艺术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纽约佳士得,以100美元的价格起拍,以6025万美元的惊天价格落槌,才由此引爆了后续的波澜壮阔。 人们对未知事物以及超出自己不懂的东西,都会特别的好奇。同时,互联网上技术超群的程序员,就可以去尝试创造超出我们现实世界以外的想象世界。它具有想象力。而艺术,最好玩的,不也是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 但同时,我也要说,在真实的世界,在我们周边的点点滴滴日升日落中,也有许多等待被发现和共鸣的艺术瞬间。所以,在现实和虚拟这两条并行的线路上,我们应葆有持续的观察与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