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万安桥。VCG供图 |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虹桥 |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一座建于九百三十二年前的古桥,在2022年夏天以消失的姿态,第一次走进许多人的眼里和心中。 它消失了,它开始出现。 万安桥,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村。今年8月6日晚上,湮灭于一场突然的大火,木质桥体不余,唯五个石头的桥墩,与互联网上迅速蔓延的叹息,共存。中央石墩上碑文应还清晰可见:“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江稹为纪念过世的父母,并愿凭自己信仰、为人为己而渡,遂成此桥;桥梁年代在北宋元祐五年,即公元1090年,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同一时期。 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一个举世闻名的C位镜头: 大船的桅杆要撞上桥帮了,有一个船夫非常机警,他拿起一根长篙,死死顶住桥帮——这座桥,就是著名的“汴水虹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可被看为万安桥的1.0版本。 换言之,万安桥是个升级版本。 “建造时用梁木搭接,把长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的无柱拱桥,结构简单,却又十分坚固。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桥梁建筑形态,在宋室南迁后似乎逐渐失传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了众多和‘汴水虹桥’一样具有‘编木’拱架结构的木拱桥,而且造桥工艺有所创新,这就是闽浙木拱廊桥。”相关资料显示。 福建和浙江交界,山地嶙峋陡密,而水系丰富涓细,常常,有突如其来大雨如瀑,何处躲避?而日升月落、春宴秋聚,散在各处的人家,又如何借一宽广屋檐,坐落、祈福、相对欢喜?于是,拱桥上,加盖廊屋。 这桥,能挡多少自然的、人心的风雨;这桥,于是曾被温暖唤作“风雨桥”。 这风雨桥,学名“木拱廊桥”,福建屏南万安桥,是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 它长达98.2米,宽4.7米,共有5墩6孔,最大跨度15.3 米。桥上廊屋37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屋内排列有152根杉木立柱。 耗费了数量巨大的木材,承载了不用一钉一铆只以榫卯连接之煌煌技艺,横亘在数百年波澜之上,包容着乡间民俚各种质朴的信仰和渴望,建于北宋的万安桥,其实曾多次被毁和重建。公开资料显示,早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它就被人为拆毁,仅存一木板;清代至民国的重建记载则有4次,分别在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何以万安?这个名字,据说就来自民国这次维修。那天一个修桥师傅不慎从十几米高的廊屋上跌落水中,竟然安全无恙,人们着实惊奇,于是这桥便被叫做了“万安桥”。(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屏南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万安桥。2014年12月起,万安桥曾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 何以万安?历经多次无常变迁,直到今年夏天,万安桥依然承担着它的各种功能,让人扶老携幼与溪流之上安然度过、让节日庆典定时发生、让游子寄托思念、让游人来此打卡,也如实履行着它的闽浙木拱廊桥“活化石”的学术责任。一座桥,在许多人心中可能此前从未被知晓,而在另一些人心中早已是不可替代。 何以万安?然而它毁于一场大火。在叹息和深入了解它之余,我们必须发问: 这场大火究竟是何原因? 面对古建尤其是木建筑,传统消防手段是否可行? 是否应引进更具科技性的监测和消防手段? 在桥渡文物保护方面,尤其是乡村和偏远地区,是否应形成当地居民“群防群治”思路? 在广大乡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那些尚未被纳入“重点”的文化建筑遗产,如何系统梳理维护? 廊桥技艺一度口口相传,对于技艺的资料搜集、传承培养,有没有持续进行? 万安桥的后续保护工作何时启动? 是否重建? 如何重建? 也许,唯有不把这座“万安”淡忘,才能保护更多的万安。 也许,也唯有此,这些桥,将告别不断被毁灭和被重建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