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代代相承。 |
■粤剧盛宴丰富羊城生活。 |
■越来越多市民选择节假日去“看展”。 |
——千年羊城绽放时代芳华,老城广州迸发创新活力 海珠湖畔,岭南园林依水而生,这是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流溪河边,青山古树相映照,这是广州国家版本馆;广州塔下,水中木棉迎着阳光盛放,这是广州美术馆新馆……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些话,是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广州视察时的殷殷嘱托。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不久前,广州召开文化强市大会,亦强调要深入实施“八大行动”,着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不断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如何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如何打造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如何让人民记住乡愁?广州给出了答卷。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打造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 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将在不久之后与广州市民见面。 木棉花开, 革命史迹串联起英雄城市红色文化 2021年6月底,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结束,正式开门迎客。据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改扩建后,除了面积增加了400多平方米,展览也进行了全面提升,现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既有基本的历史情况,也有专题场景,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牺牲的18位烈士的故事的集中展示。与改扩建前相比,展品变得更丰富,中共三大的历史也更加立体。另外,还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对会址进行了三维虚拟复原,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进虚拟复原的建筑内部,看到1923年那次重要会议时党代表们使用的桌子、椅子;沿着楼梯走上二楼,透过窗户,看看党代表们曾经看过的风景…… 去年9月,位于越秀南路上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历经两年改造提升后重新开放,它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总部所在地,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全国工人运动的中枢。同一天,省港罢工纪念馆也正式重开。1925年6月19日,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 今年5月,团一大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100年前,这里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经过为期一年整体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升级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公众开放。1922年5月1日至6日,为引导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团结战斗,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磅礴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近年,一个个见证了广州红色历史的革命史迹修缮后对公众开放。在东湖路住了几十年的李伯告诉记者,以前每天在这些老建筑门前经过,只觉得好看,知道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里面发生过什么事情。免费开放之后,他带着刚上初一的孙子文文,一个一个地参观。现在文文对于这段历史已经很是熟悉:1922年,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23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广州召开,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 继往开来, 岭南文化中心地焕发新光彩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岭南人民千百年在这里劳作、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三雕一彩一绣”“岭南画派”……广东的“名片”多样、多元。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1月26日印发的《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地区拥有备案登记的博物馆65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家,另有一批已经建成的博物馆正在办理备案登记手续。越来越全面的博物馆体系,体现着越来越系统的文化保藏、传承方案。今年8月印发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也明确,经过未来五年的发展,广州市将全面建成“图书馆之城”“智慧图书馆之城”和“阅读之城”。 进入10月,即将迎来的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开馆。这片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岭南园林,正是“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的写照。娑婆的榕树和密集的水网,构成了“一馆一园”和“景中有园”的岭南园林景致,“山、水、田、塘”贯穿其中。建筑群如海珠石般散落在湖边,荟萃成大小不一的院落,形成庭院与建筑共生的优美布局。开放后,这里将集公益演出、培训、展览、创作、研究交流、非遗保护传承于一体。园区内分布有广州公共文化中心、广州文艺中心、广绣风雅园、岭南翰墨园、客家风韵园、曲水观景园等多个园区。 早在今年7月,广州粤剧院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广州粤剧院院标(LOGO)设计方案,征稿详情中也透露,该院将于今年年内搬迁至位于珠江新城的新址。每个周末在广州塔上演的“名家周末大舞台”,广州粤剧院的演员们带来了多场精彩的粤剧盛宴,让羊城市民的文化生活,越发丰富。 而在珠江南岸,也有一朵“木棉花”即将盛放。明年3月,广州美术馆将正式开放。其建筑设计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题,突出反映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同时强化新时代美术馆建筑应有的风韵和美感。开馆陈列将由四个部分组成,共展出二千六百多件展品,包含“广州美术馆藏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展”“岭南画派世纪经典展”和“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等12位画家艺术馆藏品陈列”等,充分展现岭南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也将在不久后与广州市民见面。 怎么让岭南文化更深入地走进市民生活中?近年来,恩宁路、北京路分别建设成为了非遗街区,让市民在逛街休闲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前,想了解非遗,得到文化馆、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现在,只要下楼,我就能看到好多非遗作品。而且还经常可以见到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摆摊,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手艺。”住在北京路上的小慧一直对岭南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以前就经常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现在,在自己家楼下,就能跟非遗传承人交流。6月 11日,北京路非遗街区开街那天,她足足在现场玩了一天,对岭南古琴、通草画等非遗项目,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