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碧水蓝天映羊城 满街胜景是广州(2)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A05    作者:黄闻禹 夏世焱

  近年来,超大城市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在扎实推进

  城更美: 

  “微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扎实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以“绣花”功夫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口袋公园”遍布大街小巷,庭廊、座椅、健身步道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站在横跨珠江两岸的海心桥上拍照打卡,两岸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每年春天,中轴线上的海珠湿地公园宫粉紫荆花开灿烂,延绵数里,引来了无数爱花者的追逐……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古往今来,城市建设的初衷与最终依归都是为了人。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处处要为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正在这些方向上努力,以人民为中心,让人们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广州将碧道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不断为市民呈现更多绿意与诗意。《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提出,至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至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2000公里,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它不太像一个公园,我还以为是一个跑步道或者散步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番禺人,晚上阿糖经常到改造后的德兴桥底散步。原先,桥底的空间杂草丛生,植被徒长,绿而不美,闲而未用,经改造提升后,成了“德信公园”。“原先这里不太好看,现在就不同了,傍晚落日沿着德兴桥、市桥水道没入地平线,感觉特别美。”阿糖感慨说。

  口袋公园,是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以“绣花”功夫设计建设的小而美、小而精绿地开放空间。这些口袋公园小巧精致,散落在城市中,让很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逛公园,成为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推进自然公园整合优化,探索郊野公园建设,适度增补城市公园,重点完善社区公园,大力建设口袋公园。到2025年,全市规划城乡公园不少于1500个,其中口袋公园不少于1188个,并按照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一处的标准建设,实现建成区居住用地步行250米“见绿”,切实提升居民的绿色获得感。

  城市新面貌:

  一城多面,通山达海

  面向未来,美丽广州,更进一步。《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子,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广州,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

  展望2035年,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加快建成,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广州这座山水城市的自然风光。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一直是广州独特的城市气质,也是城市生态的底色。《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广州将塑造“一城多面”岭南特色风貌,构建“通山达海”生态空间网络。未来,云山珠水这一城市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来说,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营造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维护中山纪念堂、沙面等历史城区传统空间轮廓,保护平缓有序的古城天际线;严控沿山地带建筑高度,保护城市北部连绵山峦背景,构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际线;强化珠江沿岸的珠江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区、风景区天际线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基于“山水城田海”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

  案例聚焦

  广州绘写人与自然共生图景 建成湿地公园25个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总面积7万余公顷的广州湿地,正润泽着这座千年花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

  在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过程中,广州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游憩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水平,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其中,海珠湿地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历经十年发展,海珠湿地城市绿肺、城区氧吧、海绵城市等功能不断凸显: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鸟类在十年内从72种上升到187种;发现两个昆虫新物种并以“海珠”命名,9个新纪录种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傅京燕认为,海珠湿地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地处世界超大城市中心区域,是镶嵌在城市中轴线上的“绿心”。湿地无界地融入了广州中轴线城市景观,对构建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广州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科学生态节俭推进城乡绿化,持续推进“还绿于民”,发展绿色产业,创建绿色城市,加快生态绿色低碳转型,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山绿、水清、城美的美好环境。

  绿色低碳转型激发新动能——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

  美丽花城建设展现新面貌——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力争全市下辖区全部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新提升——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碧道长度达到1506公里。

  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风尚——到2025年,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美丽宜居村占行政村比重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