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红联共建促产业发展 谋划打造太平特色品牌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14日        版次:A19    作者:农艳芳 王飞

     ■毛崀村盘活村内暂时闲置的场所打造成毛织车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

     ■驻太平镇工作队合影。

     ■太平镇镇内道路进行了美化打造。

     ■阳山县太平镇毛崀村党建文化广场,驻太平镇工作队在跟镇村干部交流。

     ■驻太平镇工作队表示,意向将司幕庐打造成艺术写生基地的其中一个点。

  广州驻清远阳山县太平镇工作队

  沙陂村“美香占2号”高产丝苗米示范基地里,稻穗低垂,金黄稻浪随风起伏,注入科技帮扶力量的80亩晚稻即将收获;毛崀村党群服务中心旁,毛织衣料随着机器作响逐渐成型;龙塘村红阳自然村中,司幕庐的传统民居掩映在稻田碧水边,静待着被打造成艺术写生创作基地……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由广州市委统战部牵头,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州市工商联、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广州岭南商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团派出的驻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乡村振兴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太平镇工作队”),在扶持好当地原有产业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镇域内土地、水资源、白莲野山茶等深层资源的开发利用,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作队筹划推动了“5+N+12”红联共建帮扶活动,引入广州知名民营企业党组织与12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共谋共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已经有11家企业报名参加,我们也在谋划推进双方资源对接,助力太平镇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擦亮‘鱼米之乡’招牌。”驻太平镇工作队队长潘刚说。

  高产水稻得到村民认可

  “这几个水稻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价格有优势,是栽种价值较高的品种。”太平镇沙陂村成片稻田里,沙陂村支书袁学友忍不住称赞在此试种的“美香占2号”“粤香430”“19香”等高产丝苗米。他提到,即将收割的晚稻平均亩产能达到800斤,“明年我们计划在全村1200亩水田上推广种植香稻丝苗米品种。”

  今年初,在驻太平镇工作队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多方力量支持下,沙陂村打造了高产丝苗米示范基地。袁学友提到,基地由村里5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打理,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种子、技术、田间管理等支持。“今年早稻收成过后,村民自己吃着觉得好吃,市场价格也好,对这些香稻更加认可。”他说。

  太平镇是传统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肥沃土壤和平坦地势也让水稻成为太平镇农户的主要种植作物。但碍于耕作习惯和种植品种杂多等因素,太平镇的水稻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农户种植水稻的效益也不明显。

  “今年全镇试种了100多亩香稻丝苗米,依托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力量,这些品种水稻种植示范优势明显,已初步获得村民认可。我们希望推动它能成为太平镇的主打水稻品种。”潘刚说。

  通过“5+N+12”红联共建平台,目前已有2家企业与沙陂村结对共建。潘刚提到,将在沙陂村农特产品品牌建立、包装设计及销售渠道拓展上注入企业专业力量。

  “在水稻项目上,润源中天提出了与沙陂村经济联社共建销售模式,通过该企业线上线下渠道助力大米销售,并设立企业爱心基金,为沙陂村老年人、留守儿童及孤儿提供爱心补助。此外,结合沙陂村香水柠檬种植园,润源中天还提出打造‘沙陂柠檬鸡’品牌的设想,以发展‘土鸡代养’等订单农业助力沙陂村产业提质。”潘刚介绍了广东润源中天有限公司党支部正与沙陂村党支部谋划共建的帮扶意向。

  “目前这些工作都还在论证阶段,我们也希望能发挥好自身力量助力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积极履行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广东润源中天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程凤森提到。

  盘活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

  在毛崀村党群服务中心旁,东莞市诗蜜语服饰有限公司的毛织车间16台全自动针织机正常运转,车间负责人陈志建正在场内巡检。陈志建本是太平镇人,此前一直在东莞从事毛织生意,为方便照顾家庭等,他正计划回家乡发展,也希望尽己所能带动乡亲就业。在驻太平镇工作队队员兼驻毛崀村第一书记苏盛武和村委干部等人的积极动员下,今年8月份,他将毛织工序车间迁入到毛崀村。

  毛崀村支书黄绍来说,村里目前主要依靠出租物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他希望能吸引到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潘刚也提到,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并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是镇村两级和工作队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工作队正在统筹红联共建企业及后方组团单位等资源,思考为毛织车间增加订单、扩大销路等事宜,稳固回乡创业人员信心,同时也打造乡村振兴车间名片。

  进驻以来,通过工作队的努力及后方帮扶单位的支持,毛崀村完成了党建公园提升、村内巷道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也及时修复了村内堵塞的涵洞、水渠,解决了水利灌溉等问题,促进了村内基础设施配套的提升。在毛崀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广场整洁大气,文化长廊美观雅致,路边路灯笔挺高举,周边稻田郁郁葱葱,红绿白搭配在蔚蓝天空下分外和谐。

  传统特色民居还有待开发

  无独有偶,经过人居环境整治的龙塘村营尾自然村也一改旧日“灰头土脸”,秋日蓝空下,经过整饬的幢幢小楼“精神抖擞”,木质栏杆围住村口池塘,与“圈养”村内的“四小园”的低矮围栏呼应成趣。

  “这个游泳池是利用村里老党员捐出的地块建起来的。”站在篮球场边的露天游泳池前,龙塘村支书邹恩湖颇感自豪地提到,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龙塘村的党员们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拆掉自家的闲置旧屋、让出地块给村里搞建设。”

  除却整洁宜居的人居环境,龙塘村红阳自然村还保留着司幕庐传统民居:前有青山绿水和稻田,内有围屋胡同。驻太平镇工作队队员、红联共建事项联络员何晓阳提到,太平镇自然环境优美、山水自有灵气,而且有很多古建筑,很有特点。工作队正在推动创建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何晓阳说,前期围绕艺术写生创作基地邀请了专业画家驻镇进行创作,下一步,将发挥“5+N+12”红联共建平台作用,邀请动员相关企业考察司幕庐、三和洞古村落、东升古桥等节点,汇集力量推进艺术写生创作基地进程。“吸引专业的团队来办专业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好当地的资源禀赋。”他们希望,未来,艺术写生创作基地能够成为太平镇文化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杨升华 / 美编:李涛 / 校对:陈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