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你最后一次打开信箱是什么时候?(1)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0月29日        版次:A06    作者:

     ■虽然信箱的使用频率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但是很多居民楼仍保留着信箱,有网友建议改造、活用为快递箱。

    

  网络时代小区信箱使用频率变少,有街坊建议将其改造活用为“快递箱”

  以前的生活慢,车、马、邮件都慢,传统书信和信箱都很重要。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QQ、微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流行起来,传统书信似乎已渐渐被遗忘了。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进社区,了解街坊与信箱的故事。你有多久没打开信箱了?信箱还在用吗?如何活化信箱?多位街坊畅谈了他们的看法。

  多位街坊建议可以将旧信箱进行活用,甚至可以结合快递箱功能进行再利用。

  信箱使用率已经很低

  新快报记者在越秀区惠吉西—旧南海社区一带探访,居民的信箱五花八门,有的是自己制作的,一般是木质的,相对简陋。

  街坊张伯说:这是自己40岁时的作品,现在自己已经70多岁了;有的是配送型的,在纸质媒体兴盛之时大为流行,现在仍有街坊在接收着纸媒;有的是社区微改造时统一制作安排的,这一带的信箱不少是黑铁皮做的,庄重。街坊群姐说,虽然信箱不常用的,但去年还是上了一层黑漆,靓些。

  新快报记者在越秀东华里的街巷里,看见居民楼下的铁门上挂着几个信箱,箱子染上薄薄的灰尘,有的铁皮信箱已经锈迹斑斑,有的红色信箱经过岁月的打磨表层颜色变淡。

  住在中山五路的街坊陈姨,以前还有闲情逸致清理一下信箱,但久而久之也忘了此事,偶尔拉开尘封的信箱,总是能看见里面有着“舞蹈培训班”“一房一厅出租”“店庆特惠全场美食打折”字样的传单,好像印证了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信。

  在黄埔区云埔街道东荟花园小区居民楼一楼入户处,一排标注中国邮政的信箱紧靠墙壁。居民陈先生介绍,每户居民都拥有一个信箱,信箱并不常用,从2012年至今,他只打开过两次,一次是看电费缴费账单,一次是收取银行送来的信用卡,使用频率不高。

  信箱如今还是少不了

  “现在有了手机电话、微信就够了,谁还用信箱呢?打开楼下的信箱里面有时候发现都是杂物,不如拆掉。”市民张先生如此说。

  但街坊陈女士持反对意见:即使不常用,信箱也有保留的必要,因为信箱占用的面积不大,且不会对居民产生费用,信箱保留是有利而无害的。万一有信件要寄送到家里,拥有属于个人的信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荟花园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花园里的信箱是小区配套设施,每户业主配备一把钥匙。物管会定期对花园进行大扫除,大扫除时对信箱进行保洁。

  记者也采访了广州市邮政局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规定:“接收邮件的信报箱是居民楼房的配套设施,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纳入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居民楼房每一单元的地面层应当安装与住户房号相适应的信报箱或者在楼房集中处设置信报箱间(群),供住户接收邮件使用。”

  记者也了解到,早在2011年8月1日,住建部颁布的《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必须每套配套设置信报箱,开发企业未予设计或未安装的,其住宅项目初期将不能通过相关审批,后期在验收房屋阶段也将视为“不合格”。

  一位小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表示,小区配套信箱,还是交楼前的必备条件,不过,现在不是由邮局来安装,是由开发商自己安装,然后会有人来验收。现在取消验收了,但还是要求要做。“信一直都在送,包裹也不少,只要还有信,就不会将信箱取缔。”一位邮局工作人员如此说。

  【信箱故事】

  1 十年后寻访“花形信箱”

  街坊vickymama是慢走广州的摄影控,十年前,她在荔湾区的宝庆新南约4号拍了一个“花形信箱”,惟美而浪漫。当时,vickymama在微博中写道:“我被这个漂亮的老信箱深深地吸引,那一木一钉,都是男主人的精心杰作,虽已封尘,仍带美意。或许男主人当年亲手做这个信箱,是去收获女友美美的信。”她这美丽的猜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十年后,新快报记者再到现场一探,看它是否还在。花形信箱还在,只是已有些破烂,挪开前板,尘埃中有一张小松楼的粤曲音乐下午茶座小广告单……叫门,有一位年轻人穿着睡衣出来,得知来意,他一脸懵然,称自己只是租客,在永庆坊一奶茶店打工,并不知前尘往事,而那个花形信箱也没留意,甚至现在讲起,才一起赞几声。

  2 小伙子曾替父送报

  在越秀区芳草街,居住在此的黄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2008年的一天,黄先生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往他家里的信箱投放报纸,小伙子皮肤黝黑,穿着朴素,投放报纸动作敏捷,全身上下散发出阳光的气息。

  闲聊中得知,小伙子当年正高三毕业,是主动提出要代替他的爸爸投送报纸,提前参与社会实践。当年8月末的一天,小伙子像往常一样投送报纸,与黄先生相遇,还对黄先生说:“叔叔好,以后我不来送报纸了。”黄先生有些意外,原来小伙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开学要去读书。临走时小伙子向黄先生挥手说再见。黄先生说,小伙子礼貌上进,他替父送报的事令人印象深刻。

  3 父亲制作木信箱有纪念意义

  在越秀区中山七路的周园街,居民陈女士家的信箱是她乡下的爸爸制作的。“爸爸制作完成的信报箱在楼下,就像是爸爸就在家门口守护着我们家。”陈女士说,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木匠,替村里人做些椅子凳子,靠手艺养活一家人,在陈女士印象里,父亲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儿女都已长大成人,父亲便不再那么操劳,放下木匠的工作,靠儿女们的赡养和村里的养老保险赋闲在家。五年前父亲来到广州游玩,看到信箱破损了一个边角。过年时陈女士回老家,父亲拿出亲手打造的信箱,如今它安静地躺在陈女士家楼下。“我很珍视父亲手工制作的信箱,虽然现在使用率不高,但是它有父亲留下的痕迹,让我清楚根在哪里,心里感到踏实。”陈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