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探讨“平安+”乡村治理模式 推动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1月18日        版次:T10    作者:方轶 潘芝珍 王飞

    

     ■刘明一(左一)与村两委干部在田间商讨产业项目。

  驻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工作队队长刘明一:

  “我们村啥时候也能像梅坝?梅坝村的变化好大!”河源市礼士镇,籍籍无名的梅坝村,从一张评分表开始迅速蝶变,俨然成为周边乡邻艳羡的“桃源居”。“示范效应非常明显,梅坝村的治理模式,正在成为‘礼士样本’。”对梅坝发生的巨变,刘明一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2021年进驻礼士镇出任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以来,他带领队员从乡村实际出发,跳出引进大规模产业的固有发展思维,以“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为抓手,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再通过推进村小规模集体产业落地,增强村集体经济,成功构建了从治理到发展的良性循环。

  突破制约 解锁乡村发展新路径

  梅坝是礼士镇最偏远的一条村,山多地少,全村2000余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300多人多为老弱妇孺。驻镇之初,刘明一详细摸查了包括梅坝在内的每一个村落,“全镇户籍人口2.2万,但常住的只有7000人左右。镇域土地碎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资金短缺。”刘明一告诉新快报记者,尤其是梅坝村,村道狭窄车辆堵塞,加之村民乱搭乱建和随意置放杂物的习惯,更加剧了村庄的杂乱不堪。

  如何发挥政法单位职能优势,探索出一条与礼士镇“水土相符”的振兴路径?

  “凝聚民心,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才能焕发乡村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刘明一说,“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和关键,摸索一套乡村治理的长效体制,无疑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最佳选项。工作队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基础上,创新采用评分工作机制,与梅坝村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制订评分项目,将针对单个家庭的评比改为以片区为单位,并在每两个月进行的一次片区总分比拼中大力嘉奖“三甲”。

  “评分制将个人、家庭荣誉融入集体荣誉,一个片区,如果因为个体的不当行为被扣分失去评优资格,集体荣誉将总体受损。”刘明一说,传统的乡村治理积分制注重对文明行为的鼓励和引导,缺乏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美丽家园活动则注重引导和惩戒的结合,评分既有加分项,也有扣分项,并科学设置“一票否决”项,全方位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和警示惩戒,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成效凸显 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

  “别说房前屋后,现在连水里都捞不出一片塑料废纸!住在这样的环境,哪能不舒心?”傍晚时分,村民已习惯在通畅洁净的村道边散散步,兴奋地对比施行评分制前后的变化。

  评分制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成功调动,“活动实施开始至今,已经评选过三轮,前三名从没有蝉联,各片区争先恐后创优的热情,很令人欣慰。”刘明一笑道,梅坝村通过评分制凝聚民心,凝聚的力量显而易见——新冠疫苗接种率、巡河巡山上线率等指标直线上升至100%,矛盾纠纷化解在片区、村一级,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实现片区自行清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乡村治理有效,梅坝村人才、组织、生态及产业的振兴同时被推进提升。“我们利用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创新建立村级干部储备、选拔和锻炼平台。”刘明一说,村民们现在的“同心齐声”,也大大提高村级产业落地的效率,在已运行多项村级种养小产业的基础上,工作队正在谋划建设“平安油坊”项目以缓解村集体经济压力,进一步解决“平安+”乡村治理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刘明一

  驻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

  工作队队长

  派出单位:

  中共河源市委政法委员会

  “每一项农村工作规划,都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发展路径要能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幸福感、获得感。”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责编:曾贵真 / 美编:张汉松 / 校对:任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