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春风桃李花开日 黄埔“波罗诞”正诞日又见四乡会景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3月05日        版次:A08    作者:李应华 李小萌

     ■“波罗诞”正诞日当天还举行了“扶胥号”龙船朝王活动,旨在致敬扶胥古港历史,延续黄埔海丝文化传统。

     ■扶胥古镇风情街,两位女士拿着金色挂饰拍照留影。

     ■“章丘诗会”文人雅集,近年也逐渐成为“波罗诞”庙会的一项品牌文化项目,年轻人们也穿上美丽的服饰前来参与。

     ■逛完“波罗诞”庙会,市民来买波罗鸡。

     ■小演员们在“波罗诞”舞台上表演芭蕾舞蹈。年轻人的参与,也加深他们对黄埔历史文化了解和认知。

     ■巡游队伍抬着一只大波罗粽,吸引了众多村民拍照。

  3月4日是“波罗诞”正诞日。清晨7时未到,黄埔区沙浦村彦贵岑公祠前已经人声鼎沸,“通知的时间是7点半,大家估计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吧。”作为沙浦方阵的领队之一,岑应洪6点多就来到祠堂门口,一个多月前他的心情同样激动,在十五乡联谊会的会议上,正式宣布今年举办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以下简称“波罗诞”)的消息,作为重头戏的“五子朝王”仪式将再次上演。“一支巡游队伍各有分工,一共就需要60个人,报名的人数大大超过了这个数量。”岑应洪告诉记者,报名是先到先得,大家都3年没有参加巡游了,报名很踊跃,报不上名又实在想参加巡游的,也愿意跟在队伍后一起出发走一段。

  8时,“波罗诞”正诞日吉时到,领队检查人员到齐后,一声锣响,队伍向近2公里外的南海神庙出发,也正式揭开正诞日系列活动的序幕。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黄埔挖掘历史恢复传统民俗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黄应丰介绍,2005年广州市创办广州民俗文化节,实现南海神庙与传统文化民俗的结合。在黄埔区的支持下,黄应丰召集了十五乡的老人,让他们一一回忆南海神五子塑像的样貌,经过反反复复一年多的核对修改,南海神五子的样貌及服装才确定下来。2007年,中断近60年的“五子朝王”重现“波罗诞”。

  “五子朝王”又称“四乡会景”,是“波罗诞”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传说南海神有五个儿子,五子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乡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乡村号称波罗庙十五乡。从明代开始,在“波罗诞”正诞日,十五乡乡民都会抬着五子神像到南海神庙祝寿,称“五子朝王”。“老人说,以前十五乡的乡民,春节可以外出,中秋可以外出,但‘波罗诞’一定不能外出,足见大家的重视程度。”黄应丰表示,每每看到队伍里边的年轻面孔,他就觉得当年的功夫没有白费,黄埔这一重要民俗将代代传承。

  文化的传承并不止于十五乡,本届“波罗诞”系列文艺活动中还出现了不少中小学生的身影。仿古祭海仪式节目中,大部分演职人员来自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平均年龄不到20岁。“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加深他们对‘波罗诞’的了解和认知,更好地传承延续黄埔历史文化。”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老师王天源表示。

  “波罗诞”升华成文化展示平台

  南海神庙门前的古码头,见证千年前海丝之路的兴旺,如今“波罗诞”的系列活动主舞台就设在古码头遗址前,让其见证海丝文化的传扬。开幕式上,近两百名演员组成的方队,抬着祭品进场,面向南海神祈福——这是“仿古祭海仪式”中精彩一幕。仿古祭海仪式运用现代的编排手法,重现古代朝廷官员、本土民众及海外客商朝拜南海神的盛况。让观众“穿越”时光,重回那个波涛翻涌的海边。

  “今年的活动重点突出‘海丝味’。”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关瑞华表示,本届“波罗诞”庙会通过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以文艺创作的方式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了“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

  “章丘”,南海神庙西南侧小山岗。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登临章丘浴日亭赋诗。此后,历代名士墨客都曾到此观日品诗,逐渐形成美名流传的“章丘诗会”文人雅集,近年也逐渐成为“波罗诞”的一项品牌文化项目。此外,“波罗祈福”“赏花咏春”等活动也同时举行,充满“民俗味”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在这个诗意的春天里,再造一场文化的盛宴。

  此外,在南海神庙东侧,庙头社区清河大街、风度街还设有体现“非遗味”扶胥古镇市集,聚集众多非遗项目展示、非遗体验等特色摊位。市民可近距离感受波罗鸡、波罗粽、铁枝木偶、粤剧、打铜技艺、通草画、广绣、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乞巧、中一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等省市区非遗项目。在穗东社工义卖档口里,年过六旬的郭汝维正在专心致志地剪纸,精巧的作品让游客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郭汝维说,“波罗诞”是一个很好的民间文化技艺展示平台,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