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现场。粤博供图 |
■林呱(传),钱纳利画像(摹本),布本油彩,约1835年,香港艺术馆藏,粤博供图 |
■乔治·钱纳利,疍家女,布本油彩,约1852年,香港艺术馆藏。潘玮倩摄于粤博“焦点”展览现场 |
■西方人物风景玻璃镜画,粤博供图 |
收藏周刊 总第536期 逢周日出版 “近代美术史家把我的同时代人尊称之为先驱,我附在骥尾,惶悚不安,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点,中国油画史还可以提前半个世纪,真正的先驱,应当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埋葬了的无名大家,(广州的)蓝阁林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想法,希望能被美术史家所证实。”——刘海粟 “无名大家”林呱,为什么被称为“广州画界王子”?200多年前的广州,在艺术史和贸易史上曾担任了怎样的高光角色?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家的存在,以及更多芸芸众生的合力,是如何在口岸社会中,共同推动了世界性发展进程的? 日前,“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永芳堂举办。同时,其同名展览,正在广东省博物馆进行。140余件/套展品,呈现了当时广州外销画家在画艺、画技和画材等三个方面的主动创新。这些外销画家们,以符合西方“中国风”审美需求的新式艺术品,开创了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本期,我们走进其中,聚焦广州外销画,进行深入探讨。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曾贵真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