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与城市对话,让艺术在鲜活空间生根(1)

来源:新快报     2023年05月10日        版次:A04    作者:

     ■原甘化制糖厂一公里江岸线。

    

    

     ■5月6日开幕当天,江门粤海滨江艺术公园摆放着百多幅城市摄影作品,展现城市变迁脉络。

     ■5月6日,由粤海置地、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大画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湾区首届城市影像艺术节”在江门粤海城启幕。

  大湾区首届城市影像艺术节启幕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年亚洲第一大糖厂——甘化制糖厂,是无数江门人的骄傲,曾经的辉煌给江门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个拥有一公里长西江海岸、并设计成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制糖车间,严格来说,在当年已是艺术作品。这个工业核心遗产,不仅在当年成就了甘化本身,在如今还成为了江门的城市记忆,更成为了艺术生根发芽的文化空间。

  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连锁反应。一个文化遗址、一个住宅项目、一座购物城或一片公共景观、一个艺术场地……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元素本就有相互增进、补充价值的作用,通过给一个地方引入新的元素,并激发动态效应、链式反应,连锁带来的积极效应可以扩大到其他区域,带动片区持续更新。

  随着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当下的江门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座城市要如何甄选出当地最恰当的文化艺术资源,使其与现代都市文化融合,形成江门独有的文化新形象、新气质?

  在此之前,城市需要被回望,找回一些时代缺失的细节,对当地文化传承作出回应,从而更好地出发,去想象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2023年5月6日,由粤海置地、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大画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湾区首届城市影像艺术节”在江门粤海城启幕,展出了百多幅记录湾区城市成长变迁的摄影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城市影像艺术节不再局限于一室之内,而是搬到户外,在真实的现代建筑和历史文保遗产中进行一次关于城市的对话,讲述重塑城市人文景观与纹理的故事。

  从工业遗存中找回城市脉搏

  在解开被遗忘的城市历史档案,进入影像和图像世界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江门。从高空俯视,江门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因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而得名。外界对江门的熟悉度,相当一部分来自该地是著名的侨乡之都——有400多万江门籍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江门拿得出手的远不止这些。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推进会上明确,江门将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2年,江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增速排广东省第二,创江门建市以来最好排位,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而江门粤海城的“前身”——江门甘化厂代表的是江门工业发展最鼎盛、最辉煌的时代,该制糖厂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的重要项目,是当时我国引进规模最大、第一个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共建成功的项目。2021年,江门甘化厂先后入选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江门的城市发展设想中,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一带,将改造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打造文创集市、文创基地、现代工业设计展馆等,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呼之欲出。

  走进甘化厂,砖红色的外立面布满历史的“褶皱”,大部分窗户上的玻璃已经大面积剥落,多棵绿植从建筑外墙的缝隙当中探出头来。据曾担任甘化制糖厂厂长兼高级工程师余卓荦介绍,个别厂房内保存有比较完整的制糖分厂建筑和设备,这都是在国内同时期的制糖工厂里极其稀缺的。

  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旷虎在启幕致辞中表示:“甘化厂是周恩来总理亲笔提名,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糖厂,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江门人的记忆,更是南方工业发展乃至民族工业崛起的辉煌历史。今天我们所在的江门粤海城,这是代表着粤海最新一代城市更新理念的综合体标杆作品。在发展中回望总结,在前行中扬帆远航,粤海将积极参与湾区城市建设发展,响应湾区规划和发展目标,为世界级大湾区的打造不断助力,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让艺术在鲜活空间生根

  沿着江门粤海滨江艺术公园绵延1公里的江岸线行走两三百米,便能看到城市的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之处——“城市影像艺术节摄影展览区”,这里设立“潮涌、奔流、领秀、前行”四大篇章,从历史到现实,从城市到社会,从生态到文化,以多个维度把粤海在过去和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的探索和努力呈现在大家面前。百多幅跨越漫长时间线的摄影作品,与不远处的江门甘化厂遥相呼应,开启“跨时空对话”。

  对城市而言,如果让城市空间有机会再上一个层级,除了着眼在历史遗产空间上的改造,挖掘市场的内生需求,更是区域场地的破题之道。2020年5月,粤海置地在公开市场摘牌,取得包括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地在内的约20万平方米土地开发权。粤海置地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基调,保留甘化厂的建筑、旧船只、起蔗吊车等具有年代感的标志性物件,并将其融入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休闲设施,打造出焕然一新的江门粤海滨江艺术公园,成为江门又一处“城市文化客厅”。而江门粤海城,更是获得了第十届“广厦奖”此项国家级殊荣,“大湾区首届城市影像艺术节”主场粤海滨江艺术公园,在“2022美国AMP建筑大师奖”中荣获景观建筑|公共景观类别“至尊奖”。

  在粤海的解读中,在不断加速腾跃而上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海一直从“心”出发,用沉下去“深耕”的坚持,记载了对湾区的深情,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入创新场,不断用建筑的力量为地方解题、实践。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人”始终都是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者。人们也在用文学、文化、书写等各种方式,为城市的烟火气添上一份厚重的意蕴。想要将城市界面上有着强大根系“艺术种子”就此埋下,延伸至湾区的整片土壤,同样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塑造。启幕当天,主办方将新快报摄影学院摄影基地、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艺术写生基地等均落地到这个拥有人文气息和西江自然风景的粤海城里。至此,湾区的自然山水和城市脉搏,在众多参与者的摄影、书写下,增添了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涵义。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何璐诗 梁志钦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