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书记黄洪流发言。 |
■展览项目主持人龙丽朵发言。 |
■展览总策划、图录主编易西兵研究馆员发言。 |
■现场气氛活跃。 |
■主办方非常“宠粉”,现场粉丝和嘉宾都第一时间获赠新书。 |
■“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荣获第四届(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
■《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潘玮倩摄 |
■为了映衬玻璃杯的纯净度,策展团队专门在旁放了一枚品相上好的天然水晶锥作比较。李巍摄 |
耕耘、回眸与展望,2023年5月28日,“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一周年分享交流会,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厅进行,同时举办《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新书发布会。 新书主创团队成员分享了展览和成书过程,到场数十名嘉宾和广州考古“铁粉”获赠新书与文创。“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于去年5月26日开幕,是广州考古70年出土珠饰的首次集中展示,在近四个半月展期中,接纳和惠及观众线上线下超30万人次。该展览荣获第四届(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展览和成书凝聚集体智慧 当天分享交流会在轻松活泼氛围中进行。场外签到处,龙飞凤舞的签名,既有专家和媒体名字,更有引人瞩目的“网络昵称”,它们代表着对广州考古充满热情的一众“铁粉”。 “所以我们要感谢粉丝们的厚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书记黄洪流的致辞,拉开交流会序幕。他说:“‘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的举办是我院(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用考古成果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重要举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展览荣获第四届(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更加扩大了海丝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了感恩回馈广大观众对展览的支持与厚爱,我们在开展一周年之际,推出展览配套图录,以回应大家的期待。” 展览项目主持人龙丽朵分享了策展体会。她说,展览能获成功,主要原因有四:策展团队精诚合作、基础研究深厚积累、内容形式高度融合、教育推广广泛持续。她尤其提到,展览期间共接待81场次、5.8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图片展、云展览、线上线下导赏与讲座、社教活动等方式惠及的观众超过30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 展览总策划、图录主编易西兵研究馆员在发言中说,“展览荣获第四届(2021-2022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不只是策展团队的荣誉,也是在场各位乃至更多人一起参与的成果。我想说的是,‘只此绚丽’展览的成功,首先要感谢祖先创造的、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是在祖先智慧杰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和再拓展。”他继而表示,展览和成书凝聚了集体智慧,也凝聚了公众参与、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合力。他说:“我想,今天的这个周年分享会,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这里,在座各位一起,自发地传播,不断地发出我们的声音,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海丝故事、中国故事,我们的海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以珠饰为媒,看文明互鉴 蕞尔小物,蕴藏大千世界。数千年来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曾在腕间脖项,折射珠宝光华。珠饰,是文化的载体。 而成书,就是把许多的珍宝,都能捧在掌心。“我们切蛋糕啦!”在交流会的下半场,随着玩笑声,精心堆叠在手推车上的、新鲜出炉的一本本《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被工作人员缓缓呈前在会场中心。随后,大型赠书“真香”现场开启,大家渐次从主创成员手中领取到新书,然后迫不及待翻阅起来。 书中写道:“广州考古发现汉代珠饰两万余颗”,除本土制造的,还有从内地流传而来,或域外直接输入的。其或在制作工艺上吸收其他地区的元素,对异域风格器物仿制,或进口材料进行本地加工。凡此无不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科技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与融合的过程,是岭南与楚地或中原内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甚至是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实物见证。 记者获悉,以这些珠饰为研究对象,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课题,并出版《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一书,引起学界热烈反响。2021年,该院(馆)又启动了“岭南出土汉-唐珠饰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课题,从更长时间维度、更广学术视角来考察珠饰的演变和传播。 “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就是在上述课题基础上提炼、深化而成。当天现场发布的同名新书,则是研究、展览、传播的再一次升华。该书依展览纲目,从“璀璨夺目”“匠心独运”“珠玉在侧”“美美与共”四部分,展示了珠饰的色、质、型等多角度之美,并通过技术和文化背景的多重讲述、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以珠饰为媒介的东西方交流印记等,全面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互鉴图景。 尤其令人一见难忘的,是数百页的珠饰高清照片,从前只能隔着展柜欣赏的宝物,如今放大数倍、纹理清晰地映现眼前,蓝紫净澈的玻璃珠、橙红交错的红玉髓、潋滟通透的水晶链乃至灿烂如小太阳的金饼,超高清细节,全方位展示,令观众大饱眼福。 而且,除了每件文物有详尽出土说明,书中更配以多篇“解密”文字和列表——为什么汉代珠饰中绝大部分是蓝绿色系、钻孔技术解密、珠襦殓葬分布图、海内外发现的胜形器和耳珰,等等——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便利。 为唤醒大家对于“只此绚丽”的回忆,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抢答互动环节,挑战成功的观众参与抽奖,均获得了珠饰盲盒文创一份。 【粉丝心声】 希望更多人走进广州的博物馆 在分享会现场,数位参与过展览设计施工、参与过志愿服务以及参与过“围观”“点赞”的嘉宾,主动诉说了他们对展览的热爱和收获。 来自德博文化的李巍先生,毫不掩盖他对展览中唯一一件汉代玻璃杯的激赏之情: “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高明、如此的优秀,这2000多年前的玻璃杯,其品相,放到今天的高端商场,都是可以直接售卖的水准。我真不知前人究竟为何能把玻璃中的气泡,去除得如此干净!这是怎样的高科技与纯粹的脆弱的美?历史的遐想让人痴迷。在展览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我的收获和感动,远比我为这个展览所呈现出来的更多。以展览为机缘,我才得以了解大汉波澜壮阔的发达文明与精微绝妙之工艺、品味。现在总说要文化自信,我很欣喜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把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感悟,通过展陈的手段,传递给更多的同胞乃至扩大到海内外。” 知名广州考古“粉丝”苏学文(微博名“渔小鱼的鱼”),会后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声。 他说:“作为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者,有幸见证博物馆四年来从稚嫩走向成熟,看到观众一天天多起来,真是特别开心。本次‘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更是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广州汉代珠玉文化,更加凸显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底蕴。《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的出版,不仅弥补了部分错失到场观展人士的遗憾,还为热心广州考古事业乃至热爱汉代珠饰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希望热爱广州、喜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朋友,能够有时放下手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喜欢博物馆。” (本文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