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看书画》专题报道 |
■“天河元宇宙”虚拟场景界面 |
■徐悲鸿临伦勃朗作品 《妇人倚窗像》 |
■广州艺博院外立面 |
■《艺术数字化》专题 |
【编者按】 半年盘点,过去半年不少话题引起行内高度关注,包括广州市文联着重推进“四大”文脉工程,艺博院告别“麓湖时代”,ChatGPT对艺术影响的热议以及外国人眼里的中国艺术等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广州文联:着重推进文脉传承工程 5月,“第2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的举办引发广泛关注,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接受采访时提出,广州文联将着重推进“四大”文脉传承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高水平推动红色文化文艺创作研究,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凝聚大湾区奋进的磅礴之力。 二是大力推进岭南文化赓续工程。比如,把岭南画派、三雕一彩一绣、粤剧粤曲、醒狮等文化元素面向世界发扬光大;把迎春花市、菠萝诞、逛庙会等岭南文化活动办得更具国际影响力。 三是持续推进海丝文化传播工程。深入挖掘、彰显海丝文化独特魅力,以国际化的开放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 四是积极推动创新文化引领工程。在最大的范围内凝聚最广大的人心、形成最有效共识,进而形成建设“人文湾区”的内生动力,提升大湾区文化艺术资源的号召力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收藏周刊重要策划“外眼看中国艺术”引关注 3月,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国际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汉学家毕罗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引申出有关外国人看中国艺术的相关讨论,为此,收藏周刊策划了《世界眼光看书画》的专题,多位外国学者加入分享。 毕罗认为,书法是前卫的艺术,也是与古人对话的重要途径。意大利艺术家贾客暮则说:“将用余生学习、实践和普及中国画”。加拿大艺术家易柏霖说:“石涛和黄宾虹启迪我要百折不挠地追求艺术”。法国艺术家文森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专访表示:“用大漆创作如同‘天启’,会一直探索下去。” 国内首个!公共服务平台“天河元宇宙”问世 3月,首届湾区元宇宙数字艺术节在广州天河启幕,据了解,主办方打造的国内首个城市级别的可即时分享、手机直达的元宇宙公共服务平台——“天河元宇宙”,是一个集数字人、场景展示、真人导览、会议系统、市场活动、演唱直播、社交互动、游戏娱乐、数字藏品、众创工具等功能和玩法于一体的元宇宙虚拟空间,24小时在线营业,为全球观众构建了一个“云端美术馆”。 据了解,“天河元宇宙”三维虚拟空间是基于天河城市场景设计的,打造出一个虚实融合的天河新空间载体,目前已再现海心沙、花城广场、华南国家植物园、石牌村、车陂村等元宇宙虚拟世界。未来,天河国际高校研学基地还将不断创作,呈现更多具有天河元素的场景、建筑。 中国画和油画创作重提“临摹” 2023年,以临摹为主线的展览接连举办,先有2月份举办的“向经典致敬——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2022年会员作品展”,全部展出临摹古代名家作品,引起了中国画领域对临摹的再次讨论,后有4月份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图式博弈——徐悲鸿临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展览中除了展示徐悲鸿临伦勃朗作品的相关研究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馆藏的20世纪著名画家的临摹珍品。 因此,上半年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领域,“临摹”被重提,重新重视,引起了关注。 广州艺术博物院正式告别“麓湖时代” 3月31日下午,随着广州艺术博物院麓湖院区大门的关闭,也意味着陪伴了广州人23年的广州艺术博物院降下“麓湖时代”的帷幕。4月1日起,广州艺术博物院正式闭馆,新馆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广州艺术博物院将于2023年搬迁至海珠区艺洲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是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由成立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发展而来。2000年从越秀山仲元楼迁至麓湖湖畔。该院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莫伯治主持设计,该院共设19个展览厅,以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历代书画作品以及古今艺术品为主。在麓湖的23年间,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广州文化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美好的个人与集体记忆。 艺术领域热议ChatGPT的影响 尽管ChatGPT似乎对艺术的理解仍有千差万别,但不能否认,从元宇宙、AI绘画再到它,最近一两年时间的科技发展,尤其对艺术的介入程度是越来越深,这是艺术圈所有人都得面对的现实。尤其NFT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逐渐被认可,多方面的现象,似乎都在说明,一个全新的世界——虚拟世界正在逐步完善,它当然不能代替现实世界,但它注定会成为现实世界越发关注的那颗亮眼的星。 珠海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卫光认为,科技的进步将更好地完善艺术设计。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院长齐喆表示,期待科技革新带来文艺新繁荣。广美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负责人谭亮说:“把AI技术作为工具,艺术生态将变得更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传播与数字编辑教席研究员张啸认为,科技一直影响艺术,介入展览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