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8位“大牛”当选院士

来源:新快报     2023年11月23日        版次:A03    作者:

     ■马骏

     ■颜宁

     ■何宏平

     ■郑海荣

     ■韩恩厚

     ■李清泉

     ■邢锋

     ■刘超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59名院士、中国工程院新增74名院士。

  2023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

  2023年共选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共有8位“大牛”新当选两院院士。在这8位新增院士中,来自高校的比例依然很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的韩恩厚、深圳大学的李清泉和广州大学的邢锋等。科研院所中,广州分院系统新增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地化所何宏平为地学部院士,深圳先进院郑海荣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马骏

  致力于鼻咽癌的诊治及基础研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

  归国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005至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其研究方向为膜蛋白结构生物学。2022年,颜宁宣布离美归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颜宁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她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何宏平

  在矿物学多项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1967年出生的何宏平是一名矿物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何宏平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的新认识,发现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创建了矿物性能调控和稀土绿色开采新方法;推动了矿物学理论创新与学科融合发展,为稀土和黏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

  制成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

  郑海荣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郑海荣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

  由郑海荣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出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 韩恩厚

  深耕腐蚀控制领域三十余年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恩厚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价与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价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航天、汽车等多领域应用。

  在腐蚀控制领域深耕三十余年,韩恩厚的科研生涯基本与腐蚀紧密相关,不仅是通过腐蚀防控技术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实施,他还希望能够推动腐蚀学科的发展。每年4月的世界腐蚀日,韩恩厚还会给中小学生等群体做有关腐蚀的科普讲座,坚持十二年,从未间断。

  ●深圳大学 李清泉

  深圳大学首位本校产生院士

  李清泉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此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清泉,成为深大建校40年以来首位本校产生的院士,也是深圳本土产生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清泉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发明研制公路、铁路、地铁、市政、水利等行业自主测量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和出口海外,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跨越,确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广州大学 邢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邢锋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邢锋现兼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ACI(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 刘超

  成功比对第1例被拐儿童亲生父母

  来自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的刘超从事法医学研究与鉴定超30年,成功比对第1例被拐儿童亲生父母。在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工作之前,刘超曾任广州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二级总监。他在死因鉴定、DNA数据库技术、疑难检材DNA检验、国产试剂及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他先后创建了法医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法医病理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刑事技术所被国务院授予“模范刑事技术所”称号。

  ■采写整理: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王娟 实习生 庄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