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七目嶂保护区外的野生环境培育灵芝,首批已获得成功。 |
■七目嶂仿野生灵芝。 |
■延长产业链,驻长布镇工作队已协调开发出灵芝茶、嵩益茶等产品。 |
■驻长布镇工作队引导蓝塘村乡贤支持,率先开荒种植的有机茶。 |
■驻长布镇工作队队长何伟樑了解山苍子的生长情况。 |
■驻长布镇工作队在了解仿野生灵芝的种植方法。 |
广州市番禺区驻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工作队: 在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七目嶂“仿野生灵芝”示范基地,野生环境下生长的灵芝长势喜人,一片勃勃生机。“我们第一批30亩仿野生灵芝去年12月全部卖完了,一斤可以卖到六七百元。今年准备再扩大三四十亩。”长布镇青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化开心地告诉记者。 种植仿野生灵芝,发展稻虾共作,推广种植有机茶,改养野生猪……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年多来,广州市番禺区驻五华县长布镇帮扶工作队(下称“驻长布镇工作队”)不断依靠科技力量催生新质生产力,不断延伸产业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仿野生”技术 让小灵芝变大产业 驻长布镇工作队由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石楼镇、沙湾街道办、番禺区司法局、番禺区财政局派出帮扶干部组成。工作队调研发现,长布镇山林地多,可用地少且分散,且因为土质的原因,不适合规模种植蔬菜等农作物。“结合长布镇的特点,我们早早就把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作为我们的方向,把发展高产值产业作为突破口。”驻长布镇工作队队长何伟樑对新快报记者说,两年多来,长布镇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探索出了一批经验。 在梅州当地人的印象中,七目嶂的野生灵芝价值很高,市场交易价一度达到1200元/斤。“如果能在纯野生的环境下人工培育灵芝,说不定大有可为!”驻长布镇工作队说干就干,邀请科技特派员实地考察分析土壤成分,带领青岗村干部和合作社到丰顺县林下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学习考察。经过多轮探讨,工作队指导青岗村经联社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保护区外、青岗村的30亩山坡上试种上了仿野生灵芝,发展林下经济,“向大山要效益”。 去年底,首批灵芝迎来采摘,市场反响很好,“通过熟客和工作队的推广,我们去年12月底就把这批灵芝卖完了,一斤价格高的卖到了六七百元。”张志化说,用仿野生灵芝煲出来的汤口感非常好,比温室培育的人工灵芝品质高出很多。 仿野生灵芝到底需要用到什么科技呢?新快报记者深入了解到,技术的关键是要把野生灵芝的孢子粉采集出来培育,找到大型阔叶树种椴木,浸泡后将树干打孔,将灵芝菌塞入树孔,并装入塑料袋,在塑料袋中等待出菌后,把发酵的灵芝椴木放入提前挖好的坑中,并把椴木旋转至合适的转向,慢慢培养一年左右就能长出仿野生灵芝。“椴木不是一次性的,埋到土里以后可以收四五年。”张志化介绍说,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成本,看到首批试验的效益后,今年合作社准备再扩种三四十亩仿野生灵芝,进一步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致富。 为了做到产销两旺,驻长布镇工作队还邀请设计团队延长产业链,开发出了七目嶂灵芝茶,打造本地品牌,让仿野生灵芝以更灵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有机茶种植模式 激发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打开纸杯盖子,冲入开水,浓浓的茶香就飘溢出来。这是驻长布镇工作队正在大力推广的嵩益有机纸杯茶。为了把长布镇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去年,驻长布镇工作队引入梅州市海茂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嵩益有机茶园,总体规划3000亩,采取种植、加工和营销全贯通的模式进行经营。茶园采用数字化种植、管理,不使用任何农药,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由国家授权认证公司全程监督检验,最大程度还原野生茶的本质。 “这里已经种下了约100亩有机茶,周围连片要种上300亩左右。”在蓝塘村的有机茶园,驻蓝塘村第一书记张颖勇告诉新快报记者,在工作队的引导和乡贤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底至今年初蓝塘村率先改造荒山,把原来一人多高的荒草处理掉种上致富茶,三年左右就能有产出,未来还要引入茶叶生产线,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 此前工作队了解到,山苍子浑身是宝,不但能入药,花、叶和果皮都是主要提制柠檬醛的原料,产品结果后可广泛用于医药制品和配制香精。工作队找到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成功获得一批种苗支持。据介绍,目前这批山苍子长势很好,根据生长周期,三到五年就能挂果、丰产。 在栋岭村,养殖户廖碧孝原来采用圈养方式养殖家猪,因为经验不足、养殖及运输成本高等原因,亏损达百万元。驻长布镇工作队于是组织廖碧孝“走出去”学习养猪技术。2022年,他开始养殖跑山香猪,形成“山林放养健身、天然绿色饲料、保障香猪品质”的模式,现在跑山香猪养殖业示范基地放养跑山香猪数百头。据廖碧孝介绍,山林里的野菜、野果、中草药等,都是跑山香猪的辅食,跑山香猪每天都会活动10小时以上,因此其味道鲜美、口感丰富、肉质细嫩,市场价达到了每斤30元左右。 科技赋能 促产业降本增效发展 为了推动撂荒地的复耕复种,提升企业和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两年多来,驻长布镇工作队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在守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双虾出动”发展模式。 一方面探索“企业+小龙虾”发展模式,引进梅州市隆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长生村共同带动农户参与小龙虾育种、稻虾轮作综合养殖,形成技术开发、生物科技、物联网、农旅研学、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经营发展格局。目前长生村稻虾轮作产业振兴示范基地规模达到100亩,每亩每季利润约4000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另一方面,探索“个体+罗氏虾”发展模式,在源潭村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振兴示范基地60亩。在技术上,稻秧可为罗氏虾提供空间减少互残,将罗氏虾代谢物作为肥料来源吸收,减少化肥使用。同时,罗氏虾可食用田间的杂草、虫卵、螺等敌害生物,减少虫害,促进稻秧生长。稻虾共作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绿色生态种养。 长布镇的源潭村、长安村、太平村等地开展“稻烟”轮作约有270亩,同时在源潭村拥有烟草粗加工基地。工作队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地烤烟生产线此前一直采用木屑、木材边角料、煤等传统燃料进行烤烟,不但需要花费2000元/吨的燃料费用,成本高且容易污染环境。于是建议基地采用新技术,改造烤烟生产线,采用新型生物质颗粒燃料,使燃料费用降至900元/吨,而且提升了烤烟质量,更为环保,一举多得。 为了提高农业产业的产值,驻长布镇工作队还积极引导农户改扩种汁多、耐存放的梅西柚,品质好、甜酸适中的无核沃柑等品种……一系列科技赋能措施极大地壮大了农民的“钱袋子”,提升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两年多来,驻长布镇工作队一直没有停下“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每一次科技创新的应用,就是一次生产力的大提升。“长布模式”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