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在广州大学举办“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1949-2019)”学术研讨会 70年人文科学范式转型纵览 2019年11月03日  庄大森

研讨会现场

  现场

  10月20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1949-2019)”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主持开幕式,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何云峰先后致辞。

  第一组学术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钱蓉主持,任剑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海龙(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分别就“与国家命运共振:70年中国政治学的蜿蜒绵亘”、“新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70年发展纵览”、“中国传播学70年:知识、技术与学术网络”、“中国教育学70年发展与反思”做主题报告。

  第二组学术讨论由《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陶东风主持,曾军(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戴伟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分别就“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30年中国‘文化研究’学科反思”、“视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70年”、“新中国7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与思考”做主题报告。

  10月20日下午,研讨会文学分论坛“新中国7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国家话语”在图书馆附楼206召开。四川大学李怡教授认为,思考如何真正激活国家体制的能量促进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如何研究国家话语、国家体制与文学、文学研究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的重大课题。沈阳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孟繁华教授认为,虽然表述不同,但历史地来看,当代文学一直在处理文学研究与国家话语这个问题。我们的特色是先有国家话语再有文学作品,先有理论、指导思想,再有文学生产,小二黑、梁生宝、高大全等人物形象,都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空间,是带有价值观的,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初期社会主义是同构的关系。新时期之后,现实主义不断恢复。发展到今天,不仅是在方法上越来越有包容性,而且作家是否经历了现实主义发展阶段的,也对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如格非、余华等作家,都在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他们的作品中也能看到现代主义的元素。1980年代的文学偏离现实主义的实验,到今天已经逐渐进入到文学生产的内部。国家话语是一个中性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文学话语。文学艺术处理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有超越性的,不能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构成完全一致的过程。

  此次会议由广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编辑学会学术期刊委员会联合主办,广州大学期刊中心承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协办。(庄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