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改”新使命 打造城乡融合样板 2021年06月30日 专家观察 张闻

  

  文/张闻

  

  从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起,南海地改就肩负着为全省城乡高质量融合“探路”的使命。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袁奇峰表示,南海“地改”最大的使命,就是要将南海40多年来改革的经验具象化,为全省城乡融合打造“样板”。

  袁奇峰表示,改革开放伊始,南海就依靠土地改革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南海实际上一直在做(土地改革),只不过以前是属于先行先试,自己摸索。南海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他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社区工业化,南海农民主动把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投入工业发展中,也就是“六个轮子一起转”,这是南海模式1.0版本。这个时候的南海,土地要素已经开始流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南海当时就在尝试(城乡融合)了”。

  从1990年代初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南海土地改革进入2.0模式。随着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大量中小型外资涌入,如何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这时,南海基层创造了农村土地股份化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化彻底解决了土地工业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2000年以后,南海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农村社区城市化阶段。由于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人口集聚、第三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导致乡村建设迅速崛起。”袁奇峰表示,与此同时,1997年金融危机也让政府重新思考发展模式的问题,探索出了工业园区模式和千灯湖城市社区模式,从格局上看,大概可以体现为“东部建城市,西部建园区”。

  “南海土地模式的1.0、2.0版本,都是围绕土地这个发展要素展开的。”袁奇峰表示,特别是以“三旧”改造为标志,南海通过“南六条”开辟了一条路径,这也让南海沉淀的大量资产转化流通,实现它的价值。

  袁奇峰表示,从结果上看,南海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然,在探索过程中,南海也察觉到了一些“后遗症”。例如,拆迁过程中出现许多“一夜暴富”的现象,但也客观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区位不同的乡村之间发展差距过大,以及村改过程中公共配套建设缺位等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乡村振兴可以看作是从国家层面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次尝试,即从分配环节入手,让落后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和机会。”他表示,无论是城中村改造,还是农业形态的村落进行乡村振兴,广义上都是“城乡融合”的范畴,这正是南海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在南海今后的使命上,袁奇峰认为,2019年,南海获得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南海多年来的改革成果总结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把效果呈现出来。“目前南海也在地改探索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规划‘十大片区’,出台了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三年计划等,做得很不错。当然,今后还有很多‘硬骨头’,南海依然要保证敢为人先、乘势而上的干净作风,才能真正完成地改的任务,向省里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