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大叔”的创新教育 2022年05月29日 【不知不觉】 钟红明

钟红明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几年前,在编辑作家袁敏关于知青的纪实专栏《兴隆公社》里,读到一篇《乡村教师》的文章,北大荒凋敝的校舍里,那些知青乡村教师,为年龄参差的孩子点亮了启蒙的最初道路。2020年,袁敏在《收获》开设了专栏《燃灯者》,袁敏以一篇又一篇充满现场感的翔实的纪实文章,记录下她对教育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新书《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一位科学老师的2049计划》,主角便是一位基层的科学老师。

  “巴大叔”是谁?他是陈耀,一位科学特级教师,曾与一些院士同时荣获 “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的荣誉。在孩子们口中,他是诙谐、智慧的“巴大叔”。据说“巴大叔”有两个来历:一说是因为他很像《窗边的小豆豆》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可他不是校长,只是一名科学老师,所以只能称呼为 “巴大叔”。另一种说法是,他常给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孩子们最喜欢《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觉得陈老师就像足智多谋的“阿里巴巴”,于是就叫他“阿里巴巴大叔”,简称“巴大叔”。

  巴大叔领衔创建了山水田园课程,并一直致力推广“家庭实验室”计划,他的创新科学教育理念有着强烈的实践性。他打破科学与人文美育的学科壁垒,在与万物生灵的对话中,唤醒和点燃了无数懵懂少年的科学梦想。每到周末或者寒暑假,他开着自己的“神奇校车”,把快乐的科学教育的课堂移动到了山水自然中。家庭实验室计划还让家长一同参与进来。

  一位荣誉和教育成果等身的老师,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依旧声名寂寂?这仅仅是一个教育创新的科学老师的个人际遇,还是科学教育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缩影?可以说,巴大叔是“双减”的先行者,也背负着种种怀疑,实践了十多年。何时,科学教育的意义才能够获得公众普遍的认同?

  作家袁敏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副标题,这也是巴大叔心中的伟大梦想,他将这个梦想实现的时间定在2049年。他说,到那个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中能够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