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35”是个特别的数字,这既是时下某些优秀的IT类毕业生第一年的年薪,也是程序员频频被cue的“35岁危机”。根据《2021年中国程序员薪资和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2-24岁的程序员占比11.2%,25-29岁的程序员占比42.5%,30-34岁的程序员占比31.8%,这三个年龄段的群体成为程序员群体的中坚力量。换言之,对企业来说,35岁以下的正是创造能力最强、性价比最高的群体。
薪酬标准直接和企业地位有关。人才的招聘与选拔,最后会归于某个岗位,在某个岗位就能拿这个钱。但是从深层来看,人才的作用却不和具体薪酬标准直接相关。对于有极大的创新热情的人才来说,在一个相对低的位置,却可以焕发出更高岗位不能拥有的才能与积极性,这对企业来说就是“赚了”。可见,如果只给高薪,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那么也是不够的。
至于说35岁以上的程序员在行业里确实会比较少见,这与计算机技术更新迭代快有关。因为人不是电脑,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由于社会因素的消磨,35岁以上会在一定程度上走下坡路。为了保证自己的收入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缩水,要不就走出技术男角色,成为管理层的一员。如果坚持认为技术才是企业真理,那么就自己出去开公司和创业,以地位的强势来抵消年龄的弱势。
对于企业来说,哪怕是业务不断扩张,对于管理人员的需求永远都不会多于对基层员工的需要。何况有些业务烧钱几年不能盈利,直接就会整个拿掉,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都会同时失业。如此,企业经过洗牌就会继续招聘一批比管理层更便宜、更好用的985学生。所以,即使不考虑年龄问题,唯一的出路还是用时间抢出路,尽快形成独特的能力,这才是自己的本钱。
由此倒推,想避免35岁之后的危机,就不要只是盯着收入多少钱,而要盯着30岁之前能有什么本钱。在大学期间甚至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掌握当下社会的需求。名校固然好听,硬专业才是第一。如果想做个体面富裕的打工人,还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薪酬下降,就不要去选择那些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只有跟着新兴行业走,培育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才可能跨过一道道的坎。哪怕最后没有创业、还是打工,至少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至于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