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共建人文湾区”的目标任务,并从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建设人文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应有之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发展理念为指引,可极大地促进人文湾区建设。
建设人文湾区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重要抓手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的主要任务,广东要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要以建设人文湾区为重要抓手,在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中,培养良好人文精神,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要有物质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还要有人的现代化。在推动人的现代化方面,广东要突出湾区人文精神的凝练和塑造,打造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人的现代化和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互相促进,在精神文明和社会信用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岭南人文精神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必然要求。依托岭南人文精神的人文湾区建设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建设人文湾区要着力打造大湾区文化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44号决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载入其中。“共享共赢”的目标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基础。著名人类学家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认为,民族国家需要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的文化来凝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正是融汇东西方文化、凝聚大湾区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湾区民众共处岭南地,共饮珠江水,同讲粤方言,都以岭南文化作为核心文化,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这是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根脉。海内外移民人才造就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的新活力。岭南文化饱含移民元素,大湾区文化既有南越文化遗风,也受中原文化影响,既有广府、客家、潮汕等地的民族文化,也有西方文化的熏陶,呈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珠三角是中国海洋经济的前沿地带,几千年海上丝路使得岭南人的海内外移民史、华侨史源远流长,人才人力流动、多元文化活力是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源头活水。
以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构为基础,以多元化路径建设人文湾区。一是弘扬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六祖禅宗文化、白沙心学,弘扬敢为人先、变革创新精神,弘扬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等大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二是在多元文化前提下,增进文化认同;三是在交往与传承中,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语境;四是在觉醒与自信中,建构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
新时代人文湾区内涵的丰富发展
创新创意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内生动力。“互联网+”媒体融合新语境下,既需要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充满创新的文化共同体来助推人文湾区建设。岭南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扬、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内容。
要发扬粤港澳文化关系的“和而不同”及其价值。要正视粤港澳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寻找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公约数。要对岭南文化进行现代性阐扬,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角度,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出发,阐释和弘扬岭南文化的现代性。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介文化,创造大湾区文学新样式,发展和传播新媒介文艺。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的交流活动,不断丰富人文湾区内涵,探索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是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