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暨“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歌词征集大赛”颁奖晚会前晚在中山举行

“咸水里飞出甜甜的歌”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1月30日        版次:A13    作者:

    晚会表演洋溢浓浓的岭南风情

    陈晓光(左)与特等奖作者合影

    丘树宏(左)赠送《咸水歌》使用权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前晚,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暨“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歌词征集大赛”颁奖晚会在中山坦洲举行,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词作家陈晓光,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丘树宏以及一众广东音乐家出席了活动,为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助阵。活动结束后,丘树宏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介绍了咸水歌在中山的发展以及在全国的推广情况。

  “咸水歌”,原是粤语方言地区沿海船民、渔家传唱的一种民歌,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有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在中山市坦洲镇更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当地人也保留着最传统的唱法。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传统咸水歌的传唱度大不如前,亟待保护与发展。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8月,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启动,经过咸水歌歌词征集、咸水歌文化采风、歌词评比、优秀歌词谱曲制作等几个环节,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作为文化节的重头戏,“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歌词征集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词作者的响应,共征集到咸水歌歌词近三百首。主办方对优秀作品进行了音乐编曲、制作,随后在中山市东升、民众、火炬开发区进行巡演。

  在前晚的颁奖礼上,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广东省音协主席唐永葆、广东省音协副主席赖房千和广东省音协顾问、著名词作家杨湘粤,分别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作者颁奖。其中,特等奖作品《咸水里飞出甜甜的歌》作者高汉武来自湖南长沙,是湖南省作协会员,曾获“夏衍剧本奖”。值得一提的是,丘树宏还创作了大型清唱剧《咸水歌》。该剧极具创新精神,除少量演唱使用白话和客家话外,大多数歌曲采用新咸水歌的表演方式,即用普通话演唱。当晚,丘树宏把清唱剧《咸水歌》的演出使用权赠送给中山火炬歌舞团。

  活动前,陈晓光接受了记者群访。他表示,此次活动开启了一项承前启后的文化工程:“自古以来,诗文有说假话的,但民歌很少说假话。咸水歌唱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尽管简单、粗糙,但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诞生。能传唱至今,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陈晓光对咸水歌的发展充满期望:“现在全国一年有20万首歌产出,但能在全民流传的很有限。这次咸水歌活动也在探寻一条新的艺术创作道路,鼓励、推动艺术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生产出好作品。”

  对话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丘树宏: “咸水歌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羊城晚报:这几年咸水歌都有哪些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丘树宏:咸水歌是我们珠三角、海边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根和灵魂,对我们影响很大。它曾经有过辉煌,也经历了式微,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往前走。比如,我们中山的歌手就代表广东进入了央视的《中国民歌大会》,这是咸水歌走向全国的一个标志。不过,咸水歌的发展也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歌词作品、传承人和受众。

  羊城晚报:咸水歌歌词创作大赛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丘树宏:对,现在社会提倡追求美好生活,文化是个重要标志,我们选择以咸水歌为切入口,首先就从歌词着手。时代的步伐走得很快,但歌词还停留在以前,种类不够丰富。传统文化应该跟着时代走,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这次我们请了全省十多位作曲家为评出的作品谱曲,让咸水歌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羊城晚报:改良的咸水歌可以分成哪几种模式?

  丘树宏:第一,是原生态作品,完全依照传统模式,保留基因;第二,适当创新,但以传统母版为主体进行创作;第三,创新可以走得更远一点,接近观众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民歌。文学作品、艺术呈现方式都在变,民歌也在变化。我们面对老百姓审美的变化,可能会走得远一点,这没问题,先走一走、试一试。

  羊城晚报:在咸水歌未来的推广方面有什么规划?

  丘树宏:我们会把这台节目做好、做成熟,随后会到广州演出,还会多编排、组合一些舞台作品在全国表演。今后,我们会加强推出新人,培养一些实力派歌手演唱白话咸水歌。目前,我们已经着手梯队建设,让咸水歌进校园,中山好几个镇的学校都有专门教材,很多学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