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梅州·大埔

四十载翻天覆地 辉煌蝶变数今朝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6月28日        版次:AT19    作者:

    县城中心鸟瞰 杨崇德摄于1989年

    航拍2018年大埔县城 高讯 摄

    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全线贯通,加快大埔向海西的连接 杨开城 摄

    大埔西河镇黄堂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高讯 摄

    县城西湖公园美景 (受访者供图)

  文/ 黄蔚山 刘招迎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山中山的梅州大埔天翻地覆,四十年,大埔历经沧海桑田,从一片贫瘠和落后,历经几番巨变,在岁月变迁中破茧成蝶,已然变身“中国最美丽县”。

  A

  产业之变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特色产业优势突显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大埔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城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经济发展经历了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步入了快速增长期,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跃上了新台阶。2017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87.01亿元,较1986年(从1986年起开始有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1.87亿元增长了46.53倍;该县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从1979年的6310万元、256.1万元分别增长到2017年的79.488亿元、78.017亿元,分别增长了125.97倍和3046.38倍;2017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较1979年的1584.84万元增长了61倍。

  据史料记载,大埔生产陶瓷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瓷都”之一。作为“中国陶瓷之乡”,大埔县历来重视陶瓷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小作坊到陶瓷工业小区到陶瓷工业园区,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大埔陶瓷逐渐发展成为该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1979年,该县共有陶瓷企业102家,日用陶瓷总产量6923.85万件,总产值2651.78万元;至2017年,该县有高陂陶瓷工业园区1个,陶瓷工业小区3个,陶瓷生产经营企业共有1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年产值21.2亿元,比1979年翻了近80倍。该县按照彰显特色、打造龙头、品牌带动、区域合作、做强产业的原则,做精日用工艺陶瓷,做优特种陶瓷,做好陶瓷关联产业,全力打造广东省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大埔还是“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是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拥有1家新三板挂牌上市——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大埔产茶历史悠久,西岩山茶、英雅石涧茶、岩上飞天马茶等颇为出名。如今,大埔县把蜜柚、茶叶产业作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发展模式由改革开放前的农耕模式逐步转变为农场、公司+基地模式,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创新高。茶叶的种植面积从1979年的6109.95亩发展到2017年底的10.8万亩,产量从1979年的68.2吨增长到2017年的7300吨,分别增长了17.7倍和107.03倍。蜜柚的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31534.05亩发展到2017年底的21.9万亩,产量从1995年的11443吨增长到2017年的25万吨,分别增长了6.9倍和21.84倍。

  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该县的陶瓷、电力、生态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大埔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了解,该县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1986年的43.45∶24.85∶31.7调整到2017年的25:29:46,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B

  出行之变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成就市民便捷出行

  对于大埔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市民感受最深切的当属出行的变化了。以前,大埔交通不方便,到梅州市区仅有沙土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坑坑洼洼。30年前在车队当过司机的张云东说,“30多年前,大埔到梅州的公路很难走,弯弯曲曲,客车要走5个多小时才能到,从大埔到广州、深圳更是需要坐一天半的车。”面对大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大埔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上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城乡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1979年至1989年,该县仅修筑公路83.68公里,1990年后,“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该县把加快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山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攻项目之一。1998年,梅坎铁路广东段开工,2000年,梅坎铁路全线铺通,打破该县无铁路的历史;至2000年底,县通20个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2014年12月,梅大高速全线贯通,自此大埔有了高速公路,到梅州市区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内,到广州、深圳时间也缩短到六个小时内;2017年,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动工建设,建成通车后将打通粤东北及海西地区连接潮汕平原和潮州港的南北向高速通道,以及梅州通往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漳泉地区的东西向出省通道,对加快粤东及粤东北地区融入海峡两岸经济区等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2017年年底,该县共有高速公路1条(梅龙高速),大埔段里程50.2公里;国道G235线,里程101公里;省道6条,里程337.72公里;县道6条,里程110.392公里;乡(村)道2135条,里程2361.83公里。该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61.15公里,公路密度120.003公里/百平方公里,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9年的417.23公里、16.91公里/百平方公里都翻了7倍,从根本上改善了该县落后的交通面貌。同时,该县还重点抓好县城至高陂连接线、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争取大丰华高速丰顺至大埔段早日动工;推进县城至枫朗一级公路、县城至茶阳公路和大麻至高陂旅游公路等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国省、县道,形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新格局,努力实现“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大物流激活大产业”。

  C

  民生之变

  民计民生极大改善

  幸福指数极大提高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埔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该县紧紧围绕真脱贫、脱真贫,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贫困户人口由1986年的3.53万户17.2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207户11298人,贫困率下降到1.98%。

  40年来,大埔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果、畜、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房间空间比较大,卫生环境也比较好,衣柜等设备比较齐全一点,特别是厕所特别干净,住得挺舒服,空气流通各个方面都好很多。”大埔县人民医院的一位患者说。近年来,该县80%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文化事业、就业服务、脱贫等。以教育强县、卫生强县创建工作为抓手,新建张云栽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幼儿园,扩建实验中学、大埔三小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推进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县中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县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楼工程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目标变为现实。“我都快70岁了,没想到还能够像城里人一样住这么好的房子,没有改革开放,这种生活想都不敢想。”山子下村村民钟雪云说。

  D

  面貌之变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颜值品位与日俱增

  城区发展日新月异

  笔者翻开上世纪70年代大埔县城的老相片,映入眼帘的大部分是农田和滩涂,低矮的房子,街上鲜有车辆,而且断头路多,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县城。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大埔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40年,路更宽了、水更清了、楼更高了、景更美了。城区随着环城大道、大埔大道、过境公路的推进建设,对老城区的市政道路、综合管线、自来水管网、绿化景观和灯光照明的提升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88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到了10万人;五虎山、双髻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西湖公园、清水公园、书法公园等建成,为市民增添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绿色户外空间,呈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2017年,大埔再次荣获“中国最美丽县、中国深呼吸小城”称号,极大提升了大埔县城形象和品位。

  这是大埔县城市扩容提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川翰林(一期)、东城上品、京华花园、万川国源大酒店项目相继建设竣工,大埔县城市扩容提质的动作不断。这两年,西华新村、中央城改造项目、龙湾国际、幸福城、奥园城市综合体、肉类联合加工厂、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等扩容提质项目争先开工建设,不断刷新县城颜值。

  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变化真是太大了!”77岁的杨和英,自小生活在大埔西河镇北塘村,近两年村里的变化让她惊叹。作为第三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西河镇选取北塘村、东塘村、黄堂村、漳溪村、东方村等5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为主体建设新农村,围绕村容整洁宜居、服务设施完善、产业提升发展等,逐步打造了具有鲜明梅州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的美丽北塘、富硒东塘、灵秀黄堂、大美漳溪、东方人家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同样在大麻镇大留村,鹅卵石铺成的小道直通大水池,池内种着菖蒲、美人蕉等,池外绿化地上花草郁郁葱葱。这是大麻镇大留村新建的文化公园的一景。“这里以前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其建成了文化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驻村干部高文彬说。走进大麻镇小留村,这个有着大埔“华西村”之称的地方,正是在政府引导、乡贤主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梅州首个广东省“宜居村庄示范点”。只见一栋栋别墅、楼房拔地而起,旁边配套了休闲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娱乐设施随处可见,仿佛走进了城市小区。

  这些只是大埔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小片段。“大埔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客家人文深厚,其以‘溪江如绘美’的美态被评为‘中国最美丽县’。”大埔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大麻、高陂、茶阳中心镇‘六个一’项目建设,形成‘一主三附’发展格局。此外,该县凝心聚力抓好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思路,突出规划提升,注重产业引领,保护自然生态、保存文化特色、保留传统建筑,着力打造宜居型美丽乡村。随着57条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扎实抓好20户以上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启动镇级和省定贫困村污水处理设施……一项项“美丽”工程,一个个“美丽”新农村,让大埔县荣获“2017年中国最美丽县”称号。

  E

  环境之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大埔从之前林木无计划砍伐、毁过于种,到采取“封、管、造、节、治”的综合措施造林绿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以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至目前,该县林地面积297.6万亩,占全县辖区面积的81.2%;森林公园3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覆盖率79.88%,居梅州市第一。该县还荣获“2017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称号。

  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制,392名各级河长“上岗”治河,对52条河流、48宗水库、170宗山塘全部造册登记,制定“河长会议制度、河长巡查制度、工作督察制度”等三项制度,不定时开展巡河和督导。投入5000多万资金对双溪库区、汀江青溪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江河水质和集中饮用水源地,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废气、废水排放,建筑扬尘、露天焚烧、非法采石采砂的日常巡查,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017年该县县城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55天,其中优良天数351天,优良率达到98.9%。

  回首40年路,正道是沧桑。目前,大埔又面临新时代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以新的举措、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迎接新的挑战,着力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链接

  大埔城市名片

  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美丽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小吃名县、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花环龙之乡、中国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客家民居大观园、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深呼吸小城。

  

  大事记

  1979年,召开中共大埔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1年,大埔县人杨捷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3611号小行星。1995年5月4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361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大埔星。

  1986年,大埔县县城正式开通自动电话。同年8月1日,“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亭落成。

  1993年,县国有工业首家企业集团公司——大埔县矿泉食品饮料企业集团公司成立。

  1998年,梅坎铁路广东段开工。

  1999年,电视剧《嫂娘》在大埔开镜。

  2000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梅坎铁路全线铺通,“北京3229号”是首列进入大埔境内的列车。

  200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莅埔调研考察。

  2005年,全县首批682名“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干部奔赴农村第一线开展工作。

  2009年,大埔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全国第二十九个中央苏区范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中央苏区县。

  2009年,大埔县被中央综治委、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大埔县被评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

  2011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莅埔调研考察。

  同年,实现全县所有县道通水泥公路的目标。

  2012年,大埔被评为“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

  201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莅埔调研考察。

  同年,梅大高速全线通车。

  2016年,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建设。

  2017年,大潮(含大漳支线)高速公路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