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载, 一场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的“证照分离”改革近日在广东全省推开。这次“证照分离”选定了106项审批事项进行分类改革,其中取消审批2项,改为备案1项,实行告知承诺19项,优化准入服务84项,涵盖了出版、印刷、电影、广播电视、建筑、餐饮、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多个领域。 不只是广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证照分离”改革同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而且,目前推出的106项只是首批分类改革事项,后续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最终将实现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的全面覆盖和全面优化。 何谓证照分离?就是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证分开。此前,人们在开办经营主体时,首先要办好各类许可证方可申领营业执照,而现今只要办了执照后便可从事一般经营活动,若经营特殊行业时,才去申办许可证。或有人说,这样的证照分离,主要是办证程序的先后更替,似乎更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变革。 问题显然并非这么简单。随着近年商事改革的推进,营业执照的申领已大为放开, 上海等地还对此变革为“先照后证”。尽管如此,“一照多证”及“办照容易办证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经营某些项目时,仍要到各个政府部门去办证,不仅手续繁琐,还会遭遇某些前置条件的相互制约,以至陷入无解的死结。最终,看似“大门开放”,但若要进入里边的个个“小门”,却因遭遇各类“高门槛”而难以进入,形成“准入不准营”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许多民企抱怨诸种“玻璃门”“弹簧门”之要害所在。 因此,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证照分离改革的关键还在于“突出照后减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该撤的则要坚决撤销。除非涉及国家和公共安全及重大公共利益等,将许可类的“证”分离出来,尽量减少审批发证。真正降低开办实体的制度性成本,进而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眼下,不少人还不理解“证照分离”改革的重要性,有人以为这只是涉企行政审批业务的调整。事实上,证照分离是近年我国持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之一。推动这项改革,不仅要从法律层面清理一些过时的规章制度,更要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监管、运作机制等进行改革,能够让市场调节的,政府部门就不去干涉。 因此,证照分离的实质,就是以“减证”促“简政”,为市场减负,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的不必要的干预。这项改革,无论是放置于当前国际贸易竞争的大格局中,还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如何进一步激活社会的创造力,给创业者松绑,无疑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为此,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从而降低制度性成本,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所有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