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现象

“双11”十周年狂欢背后冷思考

——我们需要怎样的“双11”?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11月15日        版次:A19    作者:

    

    

  “双11”刚刚过去,天猫以2135亿元的成交金额再次刷新纪录;京东方面则是1598亿元同样创纪录的方式结束了“双11”。同样,几乎所有厂商报出来的“双11”销售数据,都是一片飘红,几乎可以说“不上亿甚至几十亿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

  今年正好是“双11”十周年,在人们的常规心理中,每一个十年相当于一个时代。走过十年的“双11”有着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更多的厂家、商家包括消费者,不约而同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双11”?“双11”如何更适合所有人的需求?

  A

  “90后”接棒成主力军

  毫无疑问,走过十年历程的“双11”,已经进入到“更新换代”的节点,“90后”甚至“95后”成为“双11”消费主力军。这在多家厂商的统计中显现得尤为明显:小米公司今年“双11”新零售全渠道支付金额突破52亿元;乐信集团旗下分期乐商城,“双11”第29分钟下单就破亿元,交易额同比去年增长200%,参与人数增长50%,“双11”期间的人均消费金额比去年增长约40%。内部年龄构成看,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消费者带动的。

  天风证券副所长、商贸零售首席分析师刘章明分析认为,“90后”成为销售主力并不奇怪。“他们对商品以及国产品牌的认知会更强,更注重性价比、观感设计,以及对高性价比高颜值的国产品牌更有接受度。”他认为,“90后”消费人群的成长,在“双11”期间的集中消费,使得类似于像小米这样的年轻化国产品牌业绩大超预期。

  而“90后”特别是“95后”年轻人的消费方式与前辈们相比,更为新潮前卫。最典型的是,年轻人舍得消费、敢于消费、提前消费,分期消费在“95后”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乐信集团在“双11”过后发布的《Z世代分期消费行为特征报告》显示,分期乐商城今年“双11”每10个分期用户就有6个是“95后”,“95后”在合理适度使用分期消费工具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非理性现象在减少。

  大数据公司奥维云网(AVC)的结论认为,今后“双11”将产生“新主体”,那就是“95后”新生代以及三四线城市购买力的崛起。

  模式

  B

  O2O模式无缝融合

  说到“双11”,不能不提线上线下全线渗透的O2O新零售模式。奥维云网(AVC)对于今年“双11”的统计显示,移动支付超过了90%,显示出线上消费活跃。

  实际上,线上线下O2O购物模式已经融合为一体。在“双11”开始之前,苏宁方面实体门店和线上苏宁易购优惠券通用;阿里在全国多城市打造的新零售商圈、20万家智慧门店加入到“双11”大军,11月1日以来盒马鲜生线下门店成交额比平时增长20%左右;小米模式是80%线上完成、20%线下实现,今年“双11”正好处于线下份额进入强增长期,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扫码购、门店导航等手段实现相互导流,体现出高增速。

  从“双11”看,线上线下结合得好的厂商,普遍赚得盆满钵满。电商智库网站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新零售”情况下,消费者双线购物趋势明显。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陈杭认为,O2O是一种强大的渠道势能。线上各流量平台都可以接触到,线下从一线城市到县乡镇都能直接触达,这提供了多元空间。他以小米为例分析认为,线上线下的低价天然无差价,作为消费者,去线下买和线上是一样的,由此,销售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问题

  C

  “双11”仍然有太多的“说不清”

  但表面上“歌舞升平、一片大好”的“双11”,仍然有太多的不如意。奥维云网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双11”购物体验并非如破纪录的交易数字那么完美。从消费者反馈看,很多“双11”的优惠套路并不得人心:认为“双11规则太复杂,研究时间成本高”的占了89.8%;认为“双11没有那么优惠,都是套路”的占了81.6%;“双11太拥挤,买不到,退不了”的占80.6%;“双11优惠券使用金额太高,凑不够”的占了81.7%;“双11收货地址不能改,只能默认”的占了72.5%。

  “双11”营造了一个购物节,但是购物体验如果不流畅,影响消费者热情。同时,各种破纪录数字存在着疑似刷单以及大量退货造成系统拥堵,《新京报》就报道了刷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正常的大量退货显然与刷单目的相似。“双11”各种破纪录数字背后可能还真是“说不清”。

  一个真实无水分、又能让消费者满意的“双11”,未来十年能实现吗?

  未来

  D

  “双11”可能成为一种符号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双11”更加理性和冷静。奥维云网对于“双11”的消费者调查显示,43%的消费者“双11”购买金额不超越去年,尤其是男性稍显“冷漠”,有53%的男性“双11”购买金额不超越去年。

  而在厂商各种销量热报之际,难掩一些产品甚至产业的萧条。以彩电为例,2018年“双11”这一周线上销售彩电260万台,同比下滑10%,销售金额64亿元,同比萎缩22%。总体上看,“双11”并没有给彩电带来“强心剂”的效果,市场均价对比“6·18”大促也没有更大突破。

  对于“双11”下一个十年将走向何方,奥维云网给出的分析观点是,“双11”很可能成为一种消费生活的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一个促销的“节日”。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启兵 图/视觉中国